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新成果,測定“標準燭光”超高能段亮度
北京7月9日電(記者董瑞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日前精確測量了高能天文學“標準燭光”的亮度,覆蓋3.5個量級的能量范圍,為超高能伽馬光源測定了新標準。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合作組完成,結果于北京時間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在高能天文學界,“標準燭光”通常特指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的蟹狀星云。蟹狀星云是非常明亮且穩定的高能輻射源,并且是為數極少的在射電、紅外、光學、紫外、X射線和伽馬射線波段都有輻射的天體,因此在多個波段均被作為“標準燭光”,也就是測量其他天體輻射強度的標尺。
公元1054年,我國宋朝的司天監發現并記錄了一次超級明亮的超新星爆發,史稱“客星”。蟹狀星云即在這次爆發后誕生,這是天文學中第一個被認證具有清晰歷史觀測記錄的超新星遺跡。
科研人員利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測量了蟹狀星云輻射的最高能量端能譜,覆蓋了從0.0005到1.1拍電子伏(1拍=1千萬億)的寬廣范圍,不但確認了此范圍內其他實驗幾十年的觀測結果,還首次實現了超高能區(0.3拍至1.1拍電子伏)的精確測量,為該能區“標準燭光”設定了亮度標準。
此次研究還記錄到能量達1.1拍電子伏的伽馬光子,由此確定在大約僅為太陽系1/10大小的星云核心區內,存在能量超強的電子加速器,加速能量達到目前最大的人工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能量2萬倍左右。這一發現,挑戰了高能天體物理學里電子加速的標準模型。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位于四川省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預期每年可以記錄到1個至2個來自蟹狀星云的拍電子伏光子。未來幾年,更多關于拍電子伏粒子加速的奧秘有望被揭開。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