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在路上24年的父親,終于找到了兒子

“我騎著摩托車,我在路上跑的時候,我才是,我才是個父親?!?br />
今年6月,專家們克服兒童失蹤被拐時體貌特征與長大后差別較大的障礙,運用最新比對查找手段,成功在河南發現疑似郭新振的線索。

這些年來,郭剛堂跟不下200個孩子做過DNA比對,但他們都不是郭新振。他把數據交給了公安部數據庫,希望有助于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7月11日,公安部門安排被拐24年的郭新振在山東聊城與親屬相認,郭剛堂抱著兒子痛哭。 (公安部/圖)

1997年921日,山東聊城人郭剛堂的兒子在家門口被拐走,那一天,兒子郭新振(此前媒體報道為郭振)25個月零17天。

騎著摩托車尋子將滿24年后,51歲的郭剛堂等到了答案——兒子被拐往河南,拐賣者是一對情侶,女子唐某是山東人,男子呼某則是河南人,拐賣的目的僅是圖財。

拐賣當天,這對情侶旅行至山東聊城,唐某外出尋找作案目標,將在家門口獨自玩耍的郭新振抱走,在長途汽車站與呼某會合,搭上開往河南的班車。

2021年713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了這起案情,并介紹查找被拐失蹤兒童專項行動“團圓行動”的開展情況。

兩天前,警方安排郭新振在聊城與親屬相認。

現場視頻中,郭剛堂與妻子抱著高大的郭新振失聲痛哭,反復說“我的寶貝啊,你可回來了”,郭新振則操著普通話安慰父母說,“兒子已經回來了,您不要再哭了?!?/p>

郭剛堂尋子備受關注,源于其故事曾被改編為電影《失孤》。2015年電影上映后,全國觀眾都認識了這位騎摩托車尋子多年的父親。

由于兒子郭新振沒有采集過DNA數據,多年都無法通過打拐DNA系統比對發現,最終尋回主要依靠照片和圖像比對技術的進步。

據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童碧山介紹,今年6月,在公安部組織的集中比對會戰期間,專家們克服兒童失蹤被拐時體貌特征與長大后差別較大的障礙,運用最新比對查找手段,成功在河南發現疑似郭新振的線索。

公安部門采集相關人員DNA信息進行復核檢驗后,最終確認該人即為郭剛堂夫婦被拐24年的兒子郭新振。

2010年6月5日,尋子13年時,郭剛堂到了貴陽。 (視覺中國/圖)

比對過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