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葡萄酒:裝腔作勢的“專家”與低調的真內行
當留學生時,我曾在倫敦一個高級飯店打工,給客人們上過無數瓶葡萄酒,我開酒瓶子的水平好得很呢。木塞子一拔,往大口酒杯里斜斟一點酒,客人就開始那一套了:酒杯晃一圈,觀察一下杯沿的酒痕,鼻子湊上去聞一聞,然后再晃一圈,抿一小口,然后才說,倒吧。我一旁看著,克制著不笑:你真懂嗎?要真是木塞漏風酒變味沉淀了,我開瓶時豈非早就發覺了,還需要你這么大張旗鼓的又聞又舔嗎?若是酒本身味道不合意,你自己點的,難道開了瓶還退得掉嗎?真是多此一舉。
責任編輯:陳斌
觀眾在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品嘗紅酒。
剛剛從馬其頓旅行回來,嘗試了巴爾干地區的酒莊。平時我們并不嗜酒,但旅行時參觀酒莊卻是常事。這既是對當地飲食文化的探索,也能透過釀酒業學到很多氣候土壤植被的知識,是非常有趣的。這里就聊聊我多年來慢慢感受到的葡萄酒的那點事兒。
二十多年前我到英國留學前,對葡萄酒是一無所知的,但很快便被引入了這個在歐洲習以為常的文化中。眾所周知,在歐美做客參加派對,一般的禮節就是帶瓶酒。男生看足球這種休閑派對,幾箱啤酒幾個披薩就可以打發;稍微文明點的派對,就得帶葡萄酒了。
2000年那時我初到倫大,學院開新年會,知道要帶酒去,我心里有點惴惴。一來窮學生囊中羞澀,二來我對酒一竅不通,不知買什么才好。我的英國朋友丹和我一同去超市,我好似林黛玉,準備默默觀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