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開始,地里就不讓種莊稼了”

北宋帝陵不是景區,地下沒有“寶藏”,沒有抵達這里的旅游大巴,也少了旅行團的喧囂。農田和民居環繞著石像生長,農民耕種于帝陵的神道兩旁,石像的陰影供村民乘涼。神道對面村委會的家長里短,石像仿佛也能聽到。

康永波希望宋陵被更多人看到,但更多的建設與宣傳意味著宋陵的改變,這種微妙的矛盾考驗著當地人民與政府的智慧。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發自:河南鞏義

責任編輯:劉悠翔

宋哲宗永泰陵的“武士”石像,下半截埋進了土里。圖中的土堆子是原來皇陵中雀臺的遺址。 (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圖)

這一季的麥子收割完畢,露出了矗立在麥田里的石像的根部。麥子像是以年為周期的潮水,麥收時節上漲到這些高大石像的膝部。麥浪起伏,石像遠遠看去像被什么輕輕托起,麥子一割,它們又落到了地上。

一千年來,這些立于河南鞏義的石像,被植物的“潮汐”沖刷著。陸游的詩“京洛雪消春又動,永昌陵上草芊芊”,說的就是趙匡胤的永昌陵被荒草覆蓋的情景。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將鞏義辟為帝陵區域,他的父親趙弘殷、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以及太宗的后代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八座陵墓,散落在鞏義的平原之上?;实哿旮浇?,還祔葬有皇后、皇室宗親、包拯、寇準等勛貴大臣的上百座高等級大墓。每座陵墓的神道兩邊,依等級的高下立著不同的鎮墓石像,翁仲、瑞獸、武將、大象,1027件石像,讓面積近180平方公里的陵區成為一個露天的北宋石刻博物館。

多年以來,荒涼而富有“野趣”的北宋帝陵和其它朝代的帝陵有著明顯的區別。網絡上走紅的照片和短視頻,往往配著斜陽殘照、荒原石像,與其它被辟為景區供游人參觀的皇陵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相比,別有一番歷史滄桑之美。

盡管也是“國?!?,但北宋帝陵不是景區,地下沒有“寶藏”,沒有抵達這里的旅游大巴,也少了旅行團的喧囂。農田和民居環繞著石像生長,農民耕種于帝陵的神道兩旁,石像的陰影供村民乘涼。神道對面村委會的家長里短,石像仿佛也能聽到。

北宋滅亡之后,金人以及金人扶植的傀儡政權“齊”,都對宋陵進行了大規模、有計劃的地毯式盜掘。金元戰爭期間,宋陵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元人將陵區辟為農田,使人耕種其上。經此二劫,北宋帝陵的地面建筑基本被鏟平,地下隨葬品也基本被搶掘一空,帝陵徹底脫去了皇家陵墓的豪華氣派,成了平原上的荒塚——一座座高高聳起的大土堆子。只有神道兩旁的石像因為體量過大,盜運不便,才幸存至今??梢哉f,今日在鞏義看到的帝陵的荒敗景象,并不是今人保護不力導致的,而恰恰是某種歷史的見證。

19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的多輪修復讓八座皇陵的面目變得參差多樣。近年來,民間保護之聲日隆,河南本地媒體多次呼吁對其進一步保護。2019年,地方政府對宋陵的保護與開發開始加速——帝陵周圍的農田陸續被政府征收,用于未來的“北宋皇陵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的建設與開發。得到保護的同時,宋陵漸漸地脫去了往日的風貌。2021年的麥收季與往年有些不一樣?!罢蛔尫N了?!庇啦甑淖o陵人老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也許明年的麥收季節,就再也看不到“彼黍離離”的景象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