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 避稅天堂
在蘋果的啟發下,“愛爾蘭雙層三明治”幾乎成為跨國企業避稅的代名詞,在擁有知識產權的公司中相當流行,尤其是IT行業。
“以前追蹤稅源,根據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數字經濟下,實物沒了,人流也用不著,如果你用的還是加密貨幣,那就連資金流也查不到?!?br />
在過去幾十年里,大規模的企業稅收減免幫助跨國企業積累了不可思議的資金。與此同時,國會只能通過提高工資稅來支撐預算,相當于美國中產階級為此埋單。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蘋果、谷歌、臉書、微軟等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巨頭均將歐洲總部扎寨于愛爾蘭。圖為蘋果位于美國加州圣塔莫尼卡的零售店。
2021年7月10日,二十國集團(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意大利召開,131個國家就國際稅收問題達成兩項重大協議:一是將大型跨國企業的部分征稅權從企業注冊地重新分配至企業經營與盈利地,二是設立全球最低企業稅率(預計不低于15%)。
這可能是近百年來針對國際稅收體系最深刻的改革,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各國不斷流失的稅源問題——通過重新分配征稅權,鏟除滋生逃稅的土壤。如果所有國家都采取15%的最低稅率,避稅天堂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談起避稅天堂,普通人也能想起一兩個名字,開曼、百慕大、澤西、維京群島等等,這些島嶼以極低甚至為零的稅率吸引著全球最富有的人群和企業,因此也被稱作“富人天堂”。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跨國巨頭,通過在避稅天堂輾轉騰挪,省下了巨大利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期刊在2015年刊載的一份學者研究報告顯示,避稅港造成各國政府每年流失的企業所得稅高達5000億至6000億美元。
這加劇了全球經濟不平等,因為在流失的稅收收入中,低收入國家占到約2000億美元,占其GDP的比重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了全球低收入國家每年獲得的外國發展援助資金總額(約1500億美元)。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測算,若新的稅收協議達成,每年將至少為全球帶來1500億美元的額外稅收,并且至少有1000億美元的征稅利潤會被重新分配。詳細措施預計在2023年出臺。
“愛爾蘭雙層三明治”
相比老牌避稅天堂,愛爾蘭共和國沒什么名氣。但這個國土面積只有7萬平方公里的島國卻有歐洲“硅谷”之稱,蘋果、谷歌、臉書、微軟等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巨頭均將歐洲總部扎寨于此。
愛爾蘭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早在19世紀90年代,就建成了“北美—愛爾蘭跨大西洋海底電纜”,成為美國企業設立歐洲數據托管中心的首選。該國平均電費要比其他歐盟國家少三分之一,且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滿足互聯網企業的電力需求。
晨風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跨國企業青睞愛爾蘭最關鍵的因素,是其極盡低廉的稅收。根據歐盟2016年的一項調查,蘋果在愛爾蘭的繳稅甚至不滿1%。晨風就任于一家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常駐英國。
1980年代,愛爾蘭財政赤字飆升,政府為改善經濟結構和就業率,對當時新興的軟件企業招商引資,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