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即將消失的家鄉
這兩年政府推進空心村搬遷工作,同意搬遷的村民基本沒有勞動能力了,搬到鎮上生活求醫更加方便,不同意的村民確是有著不同的理由。地方各級政府一次次到村里做工作,搬遷方案改了又改,結果是村民自愿原則,可以搬遷安置上樓,也可以繼續村里留守。
責任編輯:溫翠玲
后墻寫著“護林防火人人有債”的土坯房子,就是裝滿了我兒時無數美好回憶的家。
我出生在張家口偏遠的農村,我家當時跟幾戶合住在一處院子。父母東拼西湊一百多塊蓋起了這4間土石結構的房子,算是有了一處屬于自己的家。在我出生7個月后的入冬季節,全家搬到了新家。蓋房子耗盡了家中所有,沒錢給我做條冬天穿的小棉褲,以至于我的兩條小腿凍紫了。
我兒子也是出生7個月后,為了我女兒上學,從廣州郊區搬到了市區。時間節點上,我跟兒子極為相似,不確定這是輪回還是巧合。
在我兒時記憶中,父母都是早出晚歸,有干不完的活計,母親經常抱怨嫁入這條窮山溝。農村耕地聯產承包后,總算能吃飽肚子,日子逐漸好過些。父母最大的心愿是我們姐弟三人長大后離開這里到城市去,不愿看到兒女們像他們一樣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
讀書是農村孩子為數不多的出路,姐姐為了照顧我初中輟學,我和哥哥還算沒有令父母失望。哥哥考上了大學,是附近3個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