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與流變:30年來的中國思想界
30年來,中國的社會轉型急劇而深刻,反映各種問題、利益、矛盾和訴求的社會思想相當豐富??偟恼f來爭論不在體制內而在民間,思想文化的大格局已經不落傳統意識形態窠臼
責任編輯:劉小磊
30年來,中國的社會轉型急劇而深刻,反映各種問題、利益、矛盾和訴求的社會思想相當豐富??偟恼f來爭論不在體制內而在民間,思想文化的大格局已經不落傳統意識形態窠臼
思想起點和1980年代的“文化熱”
中國的改革開放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思想解放,而思想解放的背景是中國人民剛從“文化大革命”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文革”大搞現代個人迷信,法制蕩然無存,制造了數不盡的冤假錯案,對人民實行法西斯專政,使國民經濟瀕臨破產邊緣,痛定思痛,中國人從最高領導到廣大百姓,都決心徹底告別“文革”。
“文革”錯在哪里,什么原因造成了“文革”的大破壞和大悲???按原來的觀念,答案要從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所謂“資本主義復辟”中去尋找,若是這樣,中國只能走老路。葉劍英、胡耀邦、李維漢、鄧小平等領導人從左傾思想的長期統治和“文革”的慘痛教訓中得出結論:應當肅清封建專制主義的流毒。這種認識得到了知識界的共鳴和廣大群眾的支持,成為全民的共識。
思想解放的道路是長期、曲折的??朔饨▽V扑枷胗绊?、注意防“左”的方針并未貫穿始終,“反資產階級復辟”的聲浪不時興起。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文化建設,直接或間接地圍繞反封建專制思想殘余這個目標,以提倡啟蒙和新知識、面向世界為基調展開。
在1980年代“文化熱”中涌現了許多民間性的思想學術團體,其中影響較大、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一、中國文化書院,以復興國學為己任;二、圍繞《新啟蒙》雜志的理論家,力圖恢復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和人道主義原貌;三、以自然科學研究者為核心的《走向未來》編委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與方法,努力結合最新科學成果構建新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四、以北大和社科院的青年學者為主體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引介和闡釋當代西方人文思潮;五、《二十世紀文庫》等編委會,大量翻譯出版西方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等方面的書籍。
1980年代“文化熱”對各種“主義”興趣濃厚,對精神和文化的偏愛大大超過對制度安排的探索,人們追求深刻性、基礎性、系統性,而較少表現出對現實性、直接性的焦慮,那時的顯學是美學。這可以理解,剛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