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遺熱潮中,走訪幾處冷僻景點
望著安平橋上漸遠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近四百年前的一位本地少年:他生于日本長崎,母親是日本人,7歲時回到故鄉讀書。他14歲時便考中秀才,21歲得到隆武皇帝賞識,封為忠孝伯,賜姓朱,改名成功。
22歲時他的故鄉安海鎮毀于兵火,母親死于戰亂,父親則投降了蠻族入侵者。國仇家恨令他痛不欲生,毅然在孔廟焚燒衣冠,投筆從戎,從此依托閩南老家,堅定不移地與胡虜周旋一生。
責任編輯:楊嘉敏
時光荏苒,猶記三年前我國申報的“古泉州(刺桐)史跡”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由“不予列入”轉為“發還待議”,留下了一線生機。這不,2021年由我國福州承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2020年因新冠疫情推遲一年)即將再次審議泉州項目,而該項目也已正式更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突出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意義,申報遺產要素由16個增加到了22個,新增了安平橋、南外宗正司遺址、德化窯遺址等6處具有濃郁海洋商貿特色的遺產點。
這22處遺產點中,諸如開元寺、老君巖、天后宮、清凈寺、洛陽橋等皆為泉州名勝,各地游客必來打卡之處,姑且不表。去年農歷大年三十,我重訪泉州古城,漫步其中多處冷僻景點,可謂時見珍異。
古泉州的內河駁船碼頭——文興碼頭
閩南甲剎: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泉州古城的核心區域,其大門不同于尋常寺廟,乃是坐東朝西,山門兩側題有白底藍字偈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落款為“沙門一音”——那是弘一法師上世紀三十年代駐錫本寺時留下的手跡。
進入山門后是一道長達百米的巷道,稱為“榕徑午蔭”,沿途七座石經幢掩映于高大的榕樹之間,清涼靜雅。雪白的南墻上有弘一法師寫下的禪悟:“升無上道、得正法流”,“善悟無礙、永得大安”,青白樸素,直指人心。
甬道盡頭轉而向北,方見坐北朝南的廟宇建筑,依次為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和文殊殿,其中大雄寶殿為歇山頂重檐五開間,高懸白底墨書的“閩南甲剎”匾額——嚴格說來,承天寺建寺晚于“泉州名片”開元寺,歷史上其規模亦略遜于開元寺,算不得閩南之“甲剎”,倒是與開元寺、崇福寺并稱“閩南三大叢林”更為貼切。然而,說它重要,它并不在此次泉州申報的22個遺產點之列;說它不重要吧,談到泉州的海洋商貿中心地位又首先要來參訪承天寺,這是為什么呢?
閩南甲剎
說到承天寺,就不得不提到留從效,這座始建于南唐年間的古剎,原本是留從效的南花園。留從效何許人也?他是泉州本地人,祖籍永春,行伍出身,后來因征討閩西有功而被閩國提升為泉州散員指揮使。閩國是五代十國之一,于公元945年因內亂被南唐趁虛攻滅。留從效于亂世中嶄露頭角,牢牢控制住閩南地區的泉、漳兩州,被南唐封為清源軍節度使,成為聽調不聽宣的準獨立軍閥。隨著北宋崛起,南唐向北宋俯首稱臣,留從效又越過南唐李璟、李煜二帝,直接與北方大國牽上了線,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其軍閥地位得到了官方背書。
留從效在外交上巧妙周旋于大國之間,保障了閩南一隅的安寧,進而得以在內政上勵精圖治,為泉州日后的發展與繁榮奠定基礎。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