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地上的雜交水稻,天上的神舟飛船

1978年的科學大會撥動了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心弦。在此后的三十年間,中國的科學和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雜交水稻到航天工程,從乙肝疫苗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高速公路網到互聯網……中國人的生活正在被深刻地改變著

責任編輯:朱力遠

1978年的科學大會撥動了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心弦。在此后的三十年間,中國的科學和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雜交水稻到航天工程,從乙肝疫苗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高速公路網到互聯網……中國人的生活正在被深刻地改變著

 

1978年3月底的一天,胡平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車上,北京的街頭已經露出了春意,帶著新芽的柳樹枝隨風飄動??吹竭@樣的景象,胡平忽然有了靈感:這新綠不僅代表著自然界的春天,它更是可以成為一種隱喻。胡平回到家后,徹夜未眠,寫下了《科學的春天》一文。

胡平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文件起草組的成員。3月31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發表了這篇講話。“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他在講話中宣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講話撥動著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心弦,大會讓知識分子感受到了精神上的重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在30年后回憶起那場盛會時仍會眼眶濕潤,“科學大會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他曾這樣說。他無法想象自己能夠參會,大會召開前他還在農村喂豬。

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科學的大地由此開始解凍。

第二次科學潮

今天許多人還能回憶起來,修瑞娟關于人體微循環的理論在1980年代初著實“火”了一把。她被媒體稱為“中國微循環的領軍人”,自1965年起就開始逐步發現微循環的秘密,后來她的研究被“文革”打斷。直到1982年,她終于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了或許是其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篇論文,指出藥物山茛菪堿能抑制血檢素合成、粒細聚集和血小板聚集。她后來連續在國際會議上做了幾場相關研究的學術報告,促使國際微循環界在1983年將其理論命名為“修氏理論”。修瑞娟也成為了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以中國人姓氏命名醫學理論的醫學家。

修瑞娟最重要的發現是1981年到1983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進修期間做出的。她在1983年回國后,“修氏理論”被認為是她帶給祖國的榮譽。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出國留學人員在數量上出現激增。他們渴望開眼看世界,勤奮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并回國報效。在高層人士和知識精英的引領下,20世紀里中國人的第二次科學熱潮(第一次在五四運動之后)此時開始涌動。留學生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思想帶回中國,人們熱切地擁抱科學。

但與此同時,在唯科學主義的傾向中,一些照貓畫虎的改革卻顯得不合時宜。1986年,中國推行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