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創要聞(7月12日-18日)
責任編輯:黃金萍
2021年上半年央企研發投入3210億元
7月16日,中國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央企經濟運行情況,2021年上半年,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7.1萬億元,同比增長28.2%;凈利潤10232.1億元,首次突破半年萬億大關,同比增長133.3%;研發經費投入3210億元,同比增長37.4%,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同比提高了0.12個百分點。
點評:央企半年凈利潤突破萬億大關,研發投入絕對值同比增長三成多,成績喜人。然而,算下來央企們的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投入/營業收入)卻只有1.88%——縱向對比遠遜于2020年的2.55%,甚至不及最早有數可查的2015年的2.16%;橫向對比更是要被很多地方國企、民企甩在后面。誠然,針對96家央企,不同功能和類別的企業有不同考核標準,但我們更希望看到,作為整體的央企們不僅在營收、利潤方面一馬當先,更能在研發投入、科技創新方面成為“領頭羊”。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
7月16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鳴鑼開市,全球最大規模的碳市場正式啟動。首批納入全國碳排放配額管理的是發電行業,總計2225家,涵蓋中國絕大多數的火力發電企業。中國發電行業在總碳排放量中占比較高,管理水平、技術、數據基礎對比其他行業有優勢,優先成為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主角,后續還會有石油、化工、建材等能耗行業納入其中。
點評:有了全國統一市場,碳排放權有了實時市場定價,企業能更好地錨定價格制定企業碳排放策略,帶動“綠電”“綠能”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
中國數字人民幣累計交易金額已超300億元
7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組發布《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首次公開披露數字人民幣研發情況。目前,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試驗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功能研發、系統調試等工作,正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的原則,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點測試。
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經超過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多個、對公錢包351萬多個,累計交易金額約345億元。
點評: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隨著數字化經濟發展與數字金融服務需求增加,全球數字化轉型按下加快鍵。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約60%的央行正在開展相關技術試驗。
未來以央行為主導的數字化貨幣將對中國金融服務產生重大的影響,助力金融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升級。無論是在銀行系統改造、下游金融機具升級、數字貨幣加密環節都是科技創新的重點、要點。
小米手機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二
7月15日,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Research公布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初步數據,小米超越蘋果,以17%的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二,僅比第一名的三星低2個百分點,另外兩家國產手機廠商Oppo和Vivo同時以10%的市場占有率躋身前五名。
Canalys研究經理BenStanton表示,本季度小米出貨量同比增長83%,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場的銷量增加,比如在拉美、非洲和西歐市場,出貨量分別增長超300%、150%和50%。
點評:小米手機出貨量增速驚人,2021年第一、第二季度同比增幅分別為69%、83%,數倍于國內外同行。按照這個速度,小米手機距離世界第一的位置不遠了。
市場競爭總是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唐家樂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