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代表中國哲學立場的中軸線
1644年,清兵入關,攻占了北京,宣布明朝滅亡。入關后的第一任清代皇帝順治全盤接收了明朝的都城和宮室,把原已毀壞的宮殿加以修復,在各座殿堂的匾名旁并列地加上一行滿文。1949年以后,梁思成為新中國的首都提出的5點建議均告失敗。梁思成先生5點建議的內在涵義,是為了保護這一條中國古建筑最為重要的由南向北,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它從最南的外城永定門開始,縱穿外城,經內城南端正陽門,直抵皇城正門的天安門,進入皇城穿過宮城,越過橫在軸線上的景山,出皇城北門地安門直抵城北的鼓樓和鐘樓。其間,宮城里的重要殿堂都被放在軸線上,兩旁對稱地配列著寢宮,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也分居在軸線左右,這一中軸線在中華哲學史上的內在底蘊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建筑像古代中國這樣發現了這一條秘密的中軸線,它使得這條線上的建筑在層層遞進中就像群山一樣莊嚴肅穆,深沉凝重,有一種世界建筑史上最為壯觀、偉大,綿延無窮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最好地表達了對圣賢,對天地萬物,對一個國家所能達到的和諧狀態的敬畏。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建筑應當是人在內心對圣賢的敬畏最形象的反映。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筑有:皇城、文廟、寺院等。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人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在宇宙中的哲學立場: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國的現代建筑同現代繪畫、文學、音樂一樣沒有將中正平和的古典精神,認真嚴肅地引入?,F代建筑以人的渺小來突出自身的高大,它同人之間的關系是緊張而對立的?,F代建筑的基礎不是一個調和的基礎,它同現代藝術一樣,建立在唯我獨尊的粗鄙理念上,它對天地不僅沒有敬畏,反而有一種侵略,一比高低的頑劣,它對自然基本上是反對的,最多也只是一種利用。而傳統的古典建筑則是一顆虔誠而感恩的心的化身,總有某種感人的力量在那種建筑里,比如寺院建筑、文廟建筑,它們的莊重雄偉正是對殿內所供奉的圣賢的敬畏,它們的目的是將你融化,不是像一面鏡子一樣,將你照出來,使你自慚形穢。
我們看古典建筑,感到古人對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是高深而微妙的,這一理解的深入使得古典建筑的生命力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煥然一新的,好像在源泉里一樣,好像活水一樣。而現代建筑則是自高自大的自我主義的化身,沒有什么生命力,談不上是古典建筑的一個進步。嚴格說來,中國在20世紀以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建筑,只是一些藏身之所而已。中國所謂的現代建筑也只是西方僵死的翻版,無人性可言。中國的古代建筑發現了萬物之間的依存關系,而現代建筑的理念則是獨立精神,所以嚴重地違背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氣度和神性的基本原則。
再說,中國古建筑的原材料取自樹木、泥土和群山中的巖石。每次只要我出門就可以看到大片的山,有時是綿延了好幾公里的群山,都在炸毀的過程中,車中人痛心地告訴我:這些山快要炸了幾十年了,還沒有炸完。然而我們這一代的建筑家究竟能不能用好這些石頭還有待細究,如果沒有運用好,那些群山是再也回不來了。群山中石頭的本色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運用,石頭的穩健就被現代的建筑埋葬了。我不得不說,我們已經埋葬了石頭的本來面目,石頭雖然不會說:你沒有發現我的本來面目,你就不能運用我,而我們的古人是多么善于運用物質的本來面目啊。
有一次,在南京某個 20來層的賓館,我俯視城中的建筑,終于發現現代建筑的弊端。原來,現代建筑是沒有真正的屋頂,也就是沒有瓦,才顯得混亂,寒酸,沒有氣度。照我看來,中軸線上中國屋頂的優美曲線是世界屋頂里最優雅、最有氣勢、分寸感掌握得最好的曲線。人世再大的苦難在這樣富有韻味的曲線里也會蕩然無存??粗@樣的曲線,你一定會想到這是一個偉大的精神實踐者的成功典范,它真正抵達了精神的最大開放和喜悅,永遠也不會受到困境的折磨,也不會因為成功而狂喜??粗@樣優雅的屋頂,你一定會明白,這個民族所恪守的是多么至關重要的真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有福氣住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對自然的背離使得我們離自己的真實面目越來越遠,幾近于血肉模糊的狀態。不在自然中的人類,很難端正自身,找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坐下來。如此,我們也就很難再養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