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戰爭:從“總體戰”的殘暴到 “核恐怖平衡”之下的和平
“總體戰”思想大致是:將整個國家和社會,完整包裝為戰爭機器,強迫每個人都必須以各種形式參與戰爭(或當兵,或生產,類似于秦政“耕戰”),全民齊心合力,將國家和全社會推入毀滅性戰爭的地獄,以追求終極戰爭目的。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歐洲的歷史發展進程與東方不同,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直到近代才發展到類似東方的戰國時代,標志是“三十年戰爭”,歐洲諸強嘗試成為帝國,并開始向“一統歐洲”的方向去努力。
但妄想“一統歐洲”,可不是一般的“貴族戰爭、諸侯實力”所能企及,需要超強武力。到19世紀后期,德意志統一后,隨著德國軍力的發展、帝國野望的擴張,德軍第一軍需總監(相當于副總參謀長)Von Ludendorff上將,提出了“總體戰”思想。
其理論大致是:將整個國家和社會,完整包裝為戰爭機器,強迫每個人都必須以各種形式參與戰爭(或當兵,或生產,類似于秦政“耕戰”),全民齊心合力,將國家和全社會推入毀滅性戰爭的地獄,以追求終極戰爭目的。這目的不再是有限利益博弈,甚至不能止步于成王敗寇,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