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種族撕裂的關口重溫“普萊希案”
1892年6月7日,黑人普萊希買了張頭等廂的火車票,堅持坐白人車廂,遭到拘捕并被起訴。按照路易斯安那州法律,他可以被判處20天監禁并罰款。審判庭法官約翰·佛格森沒有判普萊希監禁,只判罰款25美元。普萊希上訴,佛格森法官成了被告。案子一直打到美國最高法院,七位大法官判決種族隔離政策符合《憲法》。只有一位大法官反對。這張唯一的反對票,來自約翰·哈蘭大法官,后世因此稱他為“偉大的反對者”?!捌杖R希案”定義了此后一個世紀的美國,也正在塑造美國的下一個世紀。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種族隔離時期,美國俄克拉荷馬市一名黑人男子在公交車站飲水機旁飲水,飲水機上標有“有色人種”字樣。圖片拍攝于1939年。
美國法院的檔案和判決書往往能提供比專業歷史論著更準確的歷史記錄?!督袢彰绹穲笤u出最高法院歷史上21個里程碑式判決,其中包括1896年宣判的“普萊希訴佛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這項判決影響了美國社會百余年,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所帶動的歷史慣性沖擊至今。
“普萊希案”的判決書被法官和學者引用過兩萬多次,相關論著汗牛充棟,大多著眼于法律分析。2019年2月,《隔離》(Separate:The Story of Plessy v. Ferguson,and America's Journey from Slavery to Segreg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一書出版,作者是《華盛頓郵報》高級編輯斯蒂夫·盧森堡。跟大部分寫這個案子的論著不同,盧森堡挖掘出當事人、法官、律師鮮為人知的行跡,用豐富的生活細節,展示出個人經歷、價值觀、知識結構、社會習俗、認知偏見等如何影響了法官對法律的理解和對案件的裁斷,以及法院的判決如何改變了當事人和律師的命運。疫情暴發前的一年中,盧森堡受邀在全國做了幾十場演講,讀者反響熱烈。
“普萊希案”發生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那里曾是法國殖民地,1803年被拿破侖賣給美國。內戰前,新奧爾良成為南方最大的都市和港口,也形成了美國最早的族群熔爐:法國人、西班牙人、英國人、非洲人、印地安人、加勒比人、愛爾蘭人……經過幾代融合,形成龐大的非黑非白群體,膚色呈現出五顏六色的光譜?!捌杖R希案”的當事人荷馬·普萊希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八分之七白人血統。他的老爺爺是法國人,看上了一位女黑奴,花錢把她贖身。兩人生了八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嫁給白人,又生了好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