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物歸原主
這些年,聽說在舊貨市場上,名人的手札極為走俏,專事此項收藏的人很多,相關的出版物也時有所見。我在舊書網上,也經??吹接忻说拇祟愇锲烦霈F。由這些東西,我想到了老輩知識分子間的一個習慣。
中國老輩知識分子,在交往方面,還生活在手工時代,那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中,沒有不能寫字的。雖然字有高下,但都能拿得出手。后來的知識分子一是沒有這方面的訓練,再就是趕上了電腦時代,除非專有愛好。在今天的一般的讀書人中間,手寫書信的時代算是過去了,手寫書信在文人交往間的意義也在消失,出版手札類讀物、裝裱往來書信一類雅事,在以后的文人中可能更是少見了。
因為經??吹竭@一類的出版物,就想到了一個小問題,那些名人書信的歸屬權在哪里?一般說來,除非特別有心思的人,舊文人間的交往中,隨便寫出的書信是不會有存底的,而書信又是完全的私人往來物品。有人有保存的習慣,有人則隨看隨棄。因為人是一個變化的存在,名人也不是天生的。和大人物往來的書信,一般人都有保存的意識,但和普通人往來就不一定在意這些小事了,但平常人后來成為名人的也不鮮見。
我聽一位老前輩說過,過去他們處理這些私人信件的一個辦法是,在自己老了的時候,把這些信件整理好,送還寫信人或者他們的后代或者親屬,不管這些東西多寶貴,都要送還,越寶貴越要送還。在他們眼中,雖然信是寫給自己的,但他們一般不把寫給自己的私人信件看成是自己的東西。當然這是指來往較為密切的朋友間的事,要求把所有私人往來信件都物歸原主,也不可能做到。而且這個習慣,特別指的是那些比較寶貴的東西,平常物品,送還不送還都無所謂了。
老輩知識分子之間的這種習慣,其實不僅表現品德高潔,更有一種對人生的理解,他們不把友誼當財物看,把朋友送給自己的物品當財物對待,不是他們的習慣。人生中總難免遇到這樣的事,我想比較好的處理辦法還是兩條,要么物歸原主,要么送給公家。在這方面,其實也考驗人的境界,也更見人的精神。
胡適去世后,蔣介石親自寫了一副挽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胡適一生,確實當得起這副聯語??膳e一個小例。
胡適在1943年1月4日的日記中有一條補記:“昨天盧芹齋夫婦來訪。他去年送我一個綠玉的香爐鼎,價值2500美金,我留在館中陳列了半年,下任時,帶了來還他,今天請他帶了回去?!?BR> 盧芹齋是近世有名的古董商,據說,早年中國流到海外的文物,有一半是經他手出去的。他送給胡適的東西,其價值可以想見,1943年的2500美金是一筆巨資。
胡適一生有許多優點,一是敢負責,二是不愛財,三是凡事替別人著想。我們讀胡適晚年和胡頌平的談話,最常見的記載就是胡適總為他周圍的人著想,凡在周末和節日期間,都不忘記關照他們回家休息,特別是對照顧他的護士更是非常體諒,極有人情味。當年周汝昌為研究《紅樓夢》,寫信向胡適借《紅樓夢》甲戌本,周汝昌去取書時才第一次和胡適見面,那是海內孤本,但胡適沒有讓周汝昌失望。胡適的心胸何等開闊,這開闊來源于內心的自信和對人生的通達。胡適當時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有那么高的聲望,除了他的學問,更有他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