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沒有思想就沒有文學”專訪作家白樺

三十年來中國文學經歷了三次沖擊,三次挑戰:1980年代的政治文化浪潮、1990年代的商品經濟大潮、2000年以來的傳媒信息熱潮。

責任編輯:朱又可 馬莉

三十年來中國文學經歷了三次沖擊,三次挑戰:1980年代的政治文化浪潮、1990年代的商品經濟大潮、2000年以來的傳媒信息熱潮。

社會生活從“人民”到“人”,文學從“我們”到“我”,由外部走向自我,“人”與“文”經歷雙向解放,雙重彰顯。文學回歸文學,文學不僅是“人學”,甚至是人的“個性學”和“性格學”。 ——白燁 文學評論家


1980年底,白樺寫出電影劇作《苦戀》。開始白樺只是應邀寫一部名為《路在他的腳下延伸》的紀錄片(1979年發表在香港《文匯報》)。計劃由畫家黃永玉自己出鏡,后來夏衍先生考慮到拍攝的困難,建議撇開真人真事,寫一部故事片,寫一些典型人物。“《苦戀》的本意是呼喚人性的復歸,是表達祖國的苦戀者們的苦難歷程與真誠心跡。”白樺回憶他的創作初衷時說。

不久,《苦戀》以《太陽和人》為題拍成電影。片子在審查時沒獲通過,還引起了軒然大波。

4月17日,《解放軍報》發表了批判《苦戀》的文章。

1981年1月10日晚,在審片時引起批評之后不久,白樺求見胡耀邦,請他看看這部片子。胡耀邦表示,這部片子在沒有通過審查之前,他不準備看。白樺一再請求,他還是堅持不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批判之后,9月25日,胡耀邦對文化部部長陳荒煤說:“《苦戀》的事情應該了結。”

1981年10月1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會見前來北京主持中國作協主席團會議的巴金。巴金在面見胡耀邦時說:“文藝家受了多年的磨難,應該多鼓勵、少批評。特別是對中青年作家,例如對白樺。”其時正在用電影攝影機采訪的新聞記者祁鳴眼前的取景框模糊了,他發現自己在流淚。在回憶此情此景時,白樺再度流淚。那是他在上海華東醫院面對巴金遺容的時候。

白樺把自己的早年經歷描述為“因重創而敏感的孩子”。

似乎是某種應驗,童年被迫面對戰爭,面對法西斯軍隊的侵略。1947年參軍,歷經血與火的戰爭歲月,1950年開始寫作,又經歷政治風暴,1958年因與胡風的交往而被劃為“右派”。1978年改正復出,旋即又在隨后到來的思想風潮中受到批判。

晚年的白樺生活恬淡,兒孫都不在身邊,老兩口相濡以沫。住在上海這個超級大都市,閉上門窗就是鄉村。間或和一些好友見面,見面時言不及義,輕松閑話。有時也應邀到韓國、新加坡、泰國、日本、香港等地訪問并演講。近幾年白樺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寫作,發表了一些關于云南的小說,他把它們稱之為邊地傳奇系列。長詩《從秋瑾到林昭》的發表是白樺看重的事情,因為這首詩他花費了十年的心血。其余的時間,白樺在慢慢地寫他對于往日的回憶。他對這部回憶錄的態度是,不急于出版,出版也許是寂寞身后事。

9月20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白樺。

“接受歷史教訓絕非易事”

南方周末:1978年,對于中國是個很重要的時刻,政治解凍、文化復蘇。在1978年的時候,您是什么樣的狀態,那時候在你的視野中,中國政治和社會是什么樣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