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30年,誰領風騷

經歷“文革”浩劫后,中國媒體不僅充當“喉舌”,還要做黨和人民的“耳目”。30年來,媒體逐步從宣傳回歸新聞,接受市場的殘酷檢驗。

責任編輯:劉小磊

經歷“文革”浩劫后,中國媒體不僅充當“喉舌”,還要做黨和人民的“耳目”。30年來,媒體逐步從宣傳回歸新聞,接受市場的殘酷檢驗。

《人民日報》的黃金歲月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期,中國最好看的報紙是中央大報,它們占據了幾乎全部的新聞資源。在披露信息的及時、準確、全面方面,地方黨報是沒法與之相提并論的。而除了這些機關報,中國當時還沒有其他類型的報紙。

1978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天安門事件真相——把“四人幫”利用〈人民日報〉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在當時的副總編輯胡績偉、王若水、秦川等人的布置下,《人民日報》對天安門事件的調查在兩年前就悄悄開始了,一年之后,事實基本查清,但直到1978年清明節,《人民日報》編選的天安門詩選專版,仍被中共中央分管意識形態的副主席汪東興叫停。

盡管“轉身”步履艱難,盡管還帶有宣傳的痕跡,各行各業的風貌仍然全方位地展現出來。單看標題就知道:《鄂倫春山區開辦列車商店》、《上海保溫瓶行業開展勞動競賽 消耗降低 產量大增》、《如何解決“抓藥難”的問題》、《群眾為什么買不到生姜》、《不可小看小商品》、《全國煙葉、黃麻、紅麻收購量創歷史最少水平》……

空洞的宣傳和頌揚性的報道少了,遵循新聞規律的報道多了起來。曾在《人民日報》做過多年記者的祝華新,2006年在其博客上撰寫《人民日報,叫聲同志太沉重》。據他回憶,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人民日報》每篇重磅文章的背后都有一系列復雜的博弈。在這些博弈中,作為黨報老大的《人民日報》所表現出的勇氣與智慧,無愧于中國第一大報的稱號。它像一只報春的燕子,第一時間傳遞出改革的消息。

1980年代的《人民日報》,發行量創歷史地達到了600萬份。

中青報:抓青年關心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是1978年的10月7日復刊的。它從一開始就將青年關心的問題作為報道的重點

復刊號的《中國青年報》有一篇篇幅不大,但卻格外引人注目的新聞《成都認真清理干部子女檔案》,因為父母問題而被打入另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