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缺乏文化責任,就會出現三聚氰胺式藝術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訪談
1980年代中國藝術還比較被動地受到西方現代藝術影響,現在中國藝術家更多從自己的文化現實出發,運用個性的語言,從被動變為更加智慧,這是一個變化,不能說是進步。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不能說是進步
南方周末:你會用哪些關鍵詞描述3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
范迪安:1980年代的特點是,解放思想之后,帶來了藝術生產力的極大解放;1990年代中國藝術走向多樣化;到了21世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藝術生態結構的變化,這也是我經常講的一個命題。還有一些小詞,比如都市化進程對藝術的影響,以及對傳統形態的影響。
南方周末:2000年到現在,和“85新潮”的時候相比,哪些方面進步了,哪些方面倒退了?
范迪安:藝術很難從進步和倒退來衡量,1980年代中國藝術還比較被動地受到西方現代藝術影響,現在中國藝術家更多從自己的文化現實出發,運用個性的語言,從被動變為更加智慧,這是一個變化,不能說是進步。
如果說存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自覺地堅持中國是一個有傳統的文化大國,我們所有的當代創造怎么才不會背棄這份資源。
南方周末:當代藝術,或者用你的說法中國藝術,對中國社會公眾意味著什么?
范迪安:我接觸了很多領導,包括各界人士,當和他們介紹到一些藝術作品的時候,他們會說,藝術家的這種思維很有啟發性,讓我在商業和管理上都用得到,這就說明藝術是有作用的。至于你欣賞什么類型的藝術,當然各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