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海綿城市”項目,“這次超過了承受極限”
鄭州市內五區(金水、二七、中原、管城、惠濟)有雨水管道1422.7公里,收水井6.48萬座,下穿立交雨水泵站31座。
海綿城市達到的效果最多是“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難以收納極端情況下的水量。
責任編輯:張玥
自2021年7月22日凌晨起,鄭州雨量轉小,暴雨肆虐的戰場轉移到了河南鶴壁、新鄉。
建設“海綿城市”,是現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指的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具備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良好“彈性”。鄭州在2016年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試點,鶴壁則在2015年就成為首批“海綿城市”國家級建設試點。
面對暴雨,“海綿城市”項目功效如何?城市排水系統還存在什么問題?
鄭州暴雨中,車已成“船”。
鄭州整體排水系統仍有欠缺之處
林曉就職于南方某城市公用水環境治理公司,負責城市排污和排水工作。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通常來說,城市排澇的模式都是管網收集雨水,匯入城市內溝渠或內河后,排放到外河和外海。如果降雨量太大,內河水位過高,還會采取水泵抽取的方式強排。
2021年5月,鄭州市相關部門專業人士接受《大河報》采訪時說,鄭州三環以內絕大部分區域排水管網設施已初步完善,但鄭州整體排水系統仍有不少欠缺之處。
例如鄭州市沒有統一的管道建設標準,部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小管徑排水管道仍在運行,排水能力不足。許多大型排水設施超期服役,長期滿負荷運行,使設施老化嚴重。
因城市框架不斷拉大,設施管理范圍也日益擴大,但相應人員、設備、基地等配備速度滯后,不能滿足當前高標準管理需求。還有部分排水設施建成后,長期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