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械質量事件頻發,企業需堅守安全底線 ——6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與上個月相比,6月份醫藥健康行業的警示事件大幅增加,同時發生了多起生產安全事故。無論是食藥安全還是生產安全,安全問題都是底線,更是生命線。企業應切實將安全責任落實到每一件產品和每一次服務中,履行好首要社會責任。
2021年6月,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共收集篩選了103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從涉及的社會責任議題看,合規管理領域的事件仍然居于首位,占比43.7%。從行業分布看,金融行業發生的警示事件最多,占比37.8%。交叉分析顯示,金融行業的警示事件九成以上集中在合規管理領域。
經過專家投票選出的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涉及安全與健康議題的有5件,涉及責任治理議題的有2件,其余3件分別涉及公平運營、消費者權益和環境保護。
圖:6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議題分布
醫藥行業警示事件大幅增加
從行業分布看,與前5個月相比,醫藥健康行業變化顯著。6月份,醫藥健康行業共發生警示事件21件,涉及安全與健康、消費者權益、合規管理、責任治理、公平運營等問題,在月度警示事件中占比20.3%,僅次于金融行業,位居第二。
圖:1-6月醫藥健康行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數量(單位:件)
藥品、醫療器械直接關系公眾生命健康,因此,藥械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始終不容忽視。在此次收集篩選的醫藥健康行業警示事件中,既有生產經營劣質藥品的案例,如貴州漢方藥業生產劣藥“清火養元膠囊”,江西九州醫藥有限公司經營劣藥“小通草”;也有醫藥廣告違法案例,如江蘇艾菲斯醫院廣告宣傳含“患者案例”等。這些違法違規事件雖然被監管部門處以相應的處罰,但假冒、劣質藥械產品大多已進入終端消費環節,也就是說對消費者健康可能會造成潛在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藥健康企業為防控疫情、保障民眾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行業自身也實現了持續增長。與此同時,藥品、醫療器械以及化妝品案件查處數量出現不同程度變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2020年查處藥品案件6.17萬件,也就是說過去一年,全國平均每天有169件藥品違法違規事件發生。2020年查處的醫療器械案件數同比增長了73.65%,查處的化妝品案件數同比增長64.50%。
藥械質量安全是醫藥企業的本質責任,也是醫藥企業立足市場、長遠發展的根本。2021年6月,新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與以往相比,新修訂的條例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如“涉及質量安全的違法行為,最高可處以貨值金額30倍的罰款”“將嚴重違法者逐出市場”等。醫藥企業應切實履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勿心存僥幸,以身試法。
夯實生產安全主體責任
6月份收集整理的103件警示事件中,有5件生產安全事故,其中湖北十堰燃氣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138人受傷;山西忻州市代縣大紅才礦業公司發生透水事故,造成13人遇難。按照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等級劃分,兩起均屬于“重大事故”。另外有河南鶴煤公司發生煤與瓦斯爆炸致8人遇難,秉揚科技公司發生安全生產事故致1人死亡,瑞豐高材倉庫發生火災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預計損失800余萬元。
安全生產警鐘長鳴。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將企業因產品服務質量或生產經營活動對員工、消費者、公眾等相關方造成的健康安全影響作為一項專門的議題進行跟蹤,用意即在提醒企業務必時刻重視生產安全這一基礎責任。
6月份正是第20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今年安全生產月的主題是“落實安全責任,推動安全發展”。很多企業在安全生產月期間開展了安全生產宣傳引導、知識競賽、技能比武、應急演練等。與動輒造成人員傷亡的危害相比,安全生產就需要“老生常談”,需要企業將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到每一天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落實到每一件產品和每一次服務中。
6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一、寧夏一化工企業非法傾倒廢油泥百余噸
涉及領域:環境保護
事件回顧:6月3日,寧夏銀川市公安局食藥環分局接到一非法傾倒危險廢物的線索。經查,涉案化工企業在明知犯罪嫌疑人沒有處置資質的前提下,仍以租賃協議的方式將本企業油罐內的油泥清理、運輸交由其處置,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警示:這是一起嚴重的環境違法案件。企業負責人與犯罪嫌疑人合謀,非法處理化學危險品,同時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據報道,該案也是三年以來,寧夏偵辦的涉及人數最多、案情最為復雜的一起污染環境案件。企業明知故犯,法律嚴懲不貸。
二、泡泡瑪特面試女性時要求填寫生育計劃
涉及領域:責任治理
事件回顧:網友爆料稱,泡泡瑪特公司面試時,直接詢問近期是否有生育計劃,還僅限女性。該事件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質疑泡泡瑪特涉嫌歧視。6月4日,泡泡瑪特對此作出回應稱,調查發現,個別分公司招聘文件未按總公司要求調整,管理層意識到,過去幾年公司快速發展過程中管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
警示:該事件在網絡發酵后,泡泡瑪特出面道歉,亦坐實了網友爆料。號稱“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瑪特并沒有跟上社會責任發展潮流。消除用工歧視、倡導性別平等、提供體面就業是企業社會責任重要內容,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重要目標。誠如泡泡瑪特在道歉中所說,過去幾年公司發展迅速,在管理上出現了問題。但愿泡泡瑪特能以此為契機,補上“社會責任”這一課。
三、6·13十堰燃氣爆炸事故致26人死亡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回顧:6月13日,湖北十堰張灣區艷湖小區發生燃氣爆炸事故,事故造成26人死亡、138人受傷。7月23日,湖北省公布了該起事故的調查結果。事故直接原因是天然氣中壓鋼管嚴重銹蝕破裂,泄漏的天然氣在建筑物下方河道內密閉空間聚集,遇餐飲商戶排油煙管道火星發生爆炸。該事故是一起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警示:十堰燃氣爆炸事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調查結果公布后,相關責任人被嚴肅追責問責。調查認定,十堰東風中燃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對事故負有直接責任,該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不落實,未嚴格執行燃氣管道巡線檢查制度,相關設備運行存在嚴重缺陷。涉事企業當謹守生產安全底線、紅線,同時該起事故也再次提醒企業和公眾,對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氣安全問題,務必警惕“燈下黑”的認知。
四、83款APP未完成整改被通報
涉及領域:消費者權益
事件回顧:6月8日,工信部發布《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通報稱,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件進行了檢查,重點督促用戶反映問題較多的App運營企業進行整改,并加大對App欺騙誤導用戶行為的整治力度,以保障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截至通報日期,尚有83款App未完成整改。
警示:移動應用程序已經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時也因隱私泄露、使用障礙、欺騙誘導等被公眾吐槽。在監管部門持續加大檢查整治力度的情況下,相關運營企業明知故犯、有錯不改,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對法律法規的輕視。
五、深圳15家茶飲單位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回顧:為確保深圳市夏季自制飲品市場質量安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泰式茶飲”等網紅飲品專項整治行動。近日,該局抽檢20家餐飲單位的20批次產品時,發現有15批次超范圍添加食品添加劑。
警示:打卡網紅茶飲儼然成為一種風潮,相關茶飲單位不能因此忽視食品安全。再好的營銷策略都要以安全優質的產品為基礎,這是企業的第一社會責任,對于涉及消費者生命健康的食藥企業尤其是。
六、華潤湖北醫藥等5家企業銷售不合格藥品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回顧:6月7日,湖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5起行政處罰案件,華潤湖北醫藥有限公司、湖北誠為上醫藥有限公司、武漢好藥鋪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因銷售不合格藥品被罰。
警示:6月份發生了多起醫藥健康企業警示事件,其中不乏華潤醫藥這樣的央企。醫藥產品的質量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市場主體的醫藥企業,應對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懷有足夠的敬畏,應將醫藥企業“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落到實處。
七、首善集團董事長內幕交易被判刑
涉及領域:責任治理
事件回顧:6月16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一起犯罪金額高達8.37億元的內幕交易案。首善集團董事長吳某、財務總監李某等三人,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利用公司實際控制的9個證券賬戶,大量交易該上市公司的股票。
警示:首善集團并不善治。內幕交易違反了證券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是對證券市場秩序的干擾和破壞,是證券法明文禁止的行為。在這起事件中,首善集團的相關責任人被依法判刑。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吳某等人合謀進行的內幕交易并沒有獲利,反而虧損了1.39億元,真是“人財兩失”。
八、市場監管總局通告19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回顧:6月7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19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情況的通告。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抽取22大類食品657批次樣品,檢出10大類食品19批次樣品不合格。發現的主要問題是,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質量指標不達標等。
警示:食品安全關乎生命健康。維護食品安全不僅需要監管部門開展常態化檢查,更需要企業從生產源頭把好質量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抽檢的19批次食品,有9批次來自電商平臺,電商企業也應加強對平臺商家的管理。
九、山西一礦業企業發生透水事故致13人遇難
涉及領域:安全與健康
事件回顧:6月10日,山西省忻州市代縣聶營鎮大紅才鐵礦4號井發生透水事故,事故造成13人遇難。
警示:這又是一起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安全是底線,是生命線。安全問題不能有萬一,萬一發生都是血的教訓。據《中國基建報》梳理,2021年安全生產月期間,全國共發生16起典型事故,致86死178傷。安全問題不容輕視。
十、哈啰、青桔等8家企業被要求整改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回顧:6月3日,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召開“共享消費”領域行政指導會,哈啰、青桔等8個“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主體參加會議。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有關負責人向參會企業現場送達行政指導書,要求“共享消費”行業企業對照相關法律法規認真整改,在收到行政指導書30日內提交整改報告。
警示:此次會議在肯定共享消費行業積極作用的同時,嚴肅指出了行業普遍存在定價規則不明確、明碼標價不規范等不當行為,要求企業增強合規意識,規范價格行為和競爭行為。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平臺經濟、共享消費的管理明顯加強。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號召平臺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共識。告別野蠻生長的平臺企業,需要對自身的社會影響進行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管理,全面走向規范發展。
評選方法和流程
“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采取專家投票法。月初,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上月發生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并從中篩選出候選事件。之后,隨機邀請9位智庫專家進行“背對背”投票,按總得票數由高到低評出“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掃碼閱讀:金融業管理失范頻發,互聯網平臺生態亟須改善——5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