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特殊時刻的舉重若輕鄧小平:我們慶幸他是那個做決定的人
在現代文明的觀照之下,一個依賴明智的領袖的國家也許不夠好,但是要比只有不明智的領袖可以依賴的國家好很多。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王霞
【三十而立·倒評年度人物】
“南方談話”并不是一趟像表面看上去那么輕松愜意的旅行,它的目標不是促使改革加速,而是確保改革的持續。“南方談話”講話正是中國此后16年歷史的基因。這就是88歲的鄧小平做到的事情:改變歷史。
就在1992年初鄧小平出發南方談話之前不久,前一年圣誕節的晚上,蘇聯國旗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宣告消亡。戈爾巴喬夫在傍晚的電視講話中追思故國時說,他“對我國人民失去一個大國的國籍感到不安”。更早些時候,幾乎旦夕之間共產黨就已經在東歐社會主義諸國紛紛喪失了政權。世界政治地圖的變化之快令人目瞪口呆。“和平演變”看上去無往而不勝。1987年6月,當第40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墻前發表其著名的演說之時——“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墻!”——誰曾料到,僅僅30個月之后,這道曾經看上去堅不可摧的有著15道防線的墻就真的塌掉?鄧小平出發時,這個世界已經與他曾經為之奮斗的那一個完全不同了。冷戰結束了,籠罩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