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人們來雄安是要生活的”
我的期望是,未來的雄安會有深圳粵海街道那樣的混合開發模式,會有杭州那樣呵護滋潤水體岸線的態度,會有成都那樣輕松閑適的生活氛圍,會有上海那樣為了保護城市風貌劃定“永不拓寬的馬路”。
中國城鎮化下半場,我覺得是回歸生活常識,真正關心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關心教育、醫療、空氣、陽光,讓人們有尊嚴地安全地生活在一座有活力的城市里面,有公平的福利待遇和健全的保障,有幸福感。
責任編輯:汪韜
李曉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坐落在北京的車公莊西路,周末還有人進進出出,這里誕生的一張張圖紙和模型見證了中國的城市建設。
今年66歲的李曉江,是高考制度恢復后第一批城市規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工作后主持參與過北京、新北川建城、成都天府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珠三角城鎮群等眾多規劃。
李曉江已從中規院院長的位置上退休,他現在更愿意提及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這個身份。
在成立雄安新區還未對外公布的時候,他就開始考察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為以后規劃工作做準備。他謙虛地說,雄安的規劃都是院里的年輕人在做,“我不是唱主戲的,而是敲邊鼓的”。實際上,他為新區編制審批、國際咨詢、方案招投標等工作不斷奔走發聲。
“雄安新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配合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優化區域空間格局的重大決策?!崩顣越J為,雄安的意義不在于轟轟烈烈搞建設,而是要拿出一套核心的制度設計,讓市場發揮作用,能夠接納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進而成為一個真正創新有活力的城市(詳見南方周末報道《雄安,成長進行時:“把城市輕輕放進這片空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