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選擇透過手機鏡頭凝視生活
責任編輯:胡胡安
天地之間詩意悠悠,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用手機記錄生活。大到一處風景,小到一頓餐食,人們總是不知覺就舉起了手機,或對準人間煙火,或定格人生沉浮。按下拍攝按鈕的一刻,不僅是在記錄,而且是去深刻地創造。
▲兩名游客在賞花拍照,圖源:新華社(陳斌 攝)
人間百態,用攝影探尋世界的妙義時,沒有人知道自己會獲得什么。攝影關乎一種選擇:你的故事,你的視角,你的理由,你的手機鏡頭。
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手機一鍵探索世界的同時,也期待著通過移動攝像更好地觀看和記錄世界。選擇什么樣的鏡頭,去詮釋和定格我們的生活,成為人們選擇手機的重要標準。
華為的P系列,對于手機攝影愛好者而言就絕不陌生。
2021年7月29日,華為新品發布會姍姍來遲,眾望所歸的P50系列終于展現人前。和Mate講究性能相比,華為P系列自創立以來,始終圍繞美的主題,通過每一代產品在攝影技術方面的不斷創新和精進,引領最前沿的移動攝影技術。
▲ 2021年7月29日,華為旗艦新品發布會
P50的到來宣示著移動影像的再次變革。
尤其在當前疫情長期蔓延、全球化經歷加速與疏離的大背景下,人們前所未有地對手機影像這一記錄人類如何面對世界的可行路徑,有了更多思辨和期待。
一部手機的影像發展史
手機攝影下一步往哪里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得先回顧一下,這些年的移動攝像變革都是怎么來的?
我們要走的路,跟之前走過的所有的路都有關。著名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曾說過:“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span>
而移動攝像帶給我們的也不只是看起來大同小異的一個個手機鏡頭,而是一代代更迭的技術創新、審美閱歷,以及更深刻的用戶理解。
創立之初,華為P系列就致力于把攝影美學帶給大眾。一代一突破,每一個新品都改變一次手機影像規則,似乎已被默認為華為P系列的信條。
▲ 用華為P50 Pro 拍攝的夜景
從P1到P50,華為用自身產品的更迭寫下了一部與光影同行的手機影像發展史。
P1和P2首次令媒體認識到,原來國產智能手機也可以如此精致,正式拉開了華為時尚手機的序幕。
P9是華為P系列在移動影像領域的開端之作。通過與德國徠卡合作,制定出全球首款配置徠卡認證鏡頭的雙攝手機。將徠卡對藝術的理解與華為的工程師底蘊相結合,P9重新定義了移動影像,將手機攝影提升到藝術攝影新高度。
P20系列憑借著與索尼、徠卡的深度合作,以徠卡三攝、AI攝影大師、手持夜景模式,為用戶帶來了極致的自拍體驗。霸榜DxOMark第一名長達一年之久的好成績,更是讓P系列坐穩了高端影像旗艦的位置,登頂影像傳奇之作。
從P30開始,華為主打未來影像概念。通過超感光徠卡四攝的全新解決方案,P30 Pro使用了達到40MP分辨率的主傳感器,成為第一款潛望式長焦商用手機,改寫了手機的影像標準,并引領手機影像變革。
P系列的影像傳奇續寫到P40,其采用的IMX700主傳感器尺寸達到了行業前列,帶來了超感知影像。徠卡五攝的全新概念,搭載真—10倍光學變焦和潛望式模組等大膽的變革,又一次讓世人見證了華為在影像方面的實力。
所謂超感知,即對時間、空間、形態的超越感知技術,讓手機影像近乎適應了所有拍照的極限環境。
▲ 華為征服色彩與光影的道路
回顧華為在征服色彩與光影的道路上走過的路,從徠卡雙攝、三攝到四攝、五攝;從雙鏡頭徠卡色彩,到超清人像攝影;從P20的暗光夜景模式、P30的潛望式變焦架構,到P40的全時段、全焦段超清影像,華為P系列始終彰顯著對提升大眾影像創造力、突破移動影像邊界的決心和信念。
顯然,這一部手機影像發展史還在繼續,讓人不禁好奇:還有什么是手機影像尚未做到的?
P50傳奇新生
時間來到今天。華為基于過往的影像積累,開始瞄準一個全新方向:XD Optics計算光學。
什么是計算光學?客觀而言,任何光學鏡頭都存在缺陷,不是設計水平達不到,而是從光學理論本身來說,光學會產生包括彗差、球差、象散等問題。在計算光學上,華為投入研發很多年,在這一代P50系列上終于完成突破,進行商業化。
▲ 華為XD Optics計算光學技術
華為P50系列的一大突破,就是引入了這一業界首創的手機攝影技術——解決過往無法解決的“硬傷”,首創業界“全局式”圖像信息復原系統。通過鏡頭設計,提前預測和后期測量該鏡頭的光學特性,利用算法計算光路導致的像差損失,最大程度還原出理想的鏡頭應該成像的效果。
除了超越物理極限的革命性攝影技術“計算光學”外,P50采取原色引擎黑科技,模擬人類感知色彩的軟硬件流程,進行全流程色彩管理,真實還原色彩,實現“所見即所得”。
另一方面,告別單攝影頭單兵作戰的時代,P50系列獨創性地提出原色雙影像單元的設計方案。
▲ 華為P50系列原色雙影像單元
雖然當前行業已經不乏搭載越來越多攝像頭的手機,但對于手機攝影來說,攝像頭的增加不僅是鏡頭的單一疊加,更考驗的是讓每個攝像頭協同工作的能力,以配合發揮出最好的協同效果。
作為華為旗艦手機的最新產品,P50在影像技術上實現了進一步的全面進化,開啟移動影像新時代,成為我們剖析未來手機影像想象力的最佳樣本。
優異的畫質、出色的細節表現力、精準的色彩還原,當前的手機攝影,早已不再是“一臺手機+一個攝像頭”的時代,而是通過強大的AI算力和圖像處理技術,讓用戶在拍攝的過程中,把手機硬件、算法和攝影頭的能力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挖掘手機區別于相機的計算和處理能力,讓用戶簡單操作也能記錄靈動瞬間,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科技和藝術的融合。
走最難的路,見最美的景
方寸之間,即是一個完整的世界。當前,我們能看到,不管男女老少,手機輕松一拍,就能完成大師級的圖像攝影。
但卻鮮有人知道,影像是手機中最復雜、精密的一個環節。每一張看似簡單就能完成的美好圖像背后,都有復雜的底層技術在支撐。這不僅對手機廠商的技術創新與工程制造能力的配合提出了高要求,還考驗著手機品牌對用戶的審美、風格、意趣等抽象領域的深刻理解。
▲ 華為旗艦新品發布會現場,華為消費者業務CEO 余承東,用一句話,記錄了P50背后的時代
毋庸置疑,華為在移動影像、多媒體、硬件工程化等領域已經儲備了強大的技術底蘊,這是P系列在影像技術上得以不斷挑戰高峰、打破邊界、一次次改寫手機攝影規則的立身之本。
但同時,在小小一部手機中發生著的,移動影像技術前進的每一小步,都是虛擬和具象的融合、軟件和硬件的協作、科技和人文的共生,背后是華為愈戰愈勇、致力于用科技改善人們生活的精神依托。
把握用戶的準繩,一直是華為在消費者業務上的重心。除了在手機攝影方面,華為在其他領域同樣堅持技術探索與突破。
隨著個人擁有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近年來,華為提出的“1+8+N”全場景生態理念,就是希望設備之間不再彼此孤立,而是能夠更高效地協同,為用戶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
而打通萬物互聯全場景的路并不容易。要成功研發出一個自主的操作系統,并且能服務所有的loT設備,不是小工程。所需的開發技術極度復雜,研發投入耗資巨大,還需要布局一個完整的軟件生態系統。
華為早在2016年5月就啟動了鴻蒙的規劃和研發,投入了5年的時間、資金與人力,才正式推出適用于萬物互聯時代的HarmonyOS 2,讓它成為設備之間互相溝通交流的統一語言。
HarmonyOS不是為了替代安卓/iOS,而是更高維度的操作系統,屬于萬物互聯時代所有的構建者。華為的目標是與全球軟硬件企業一起,以開放的姿態,共贏互聯網產業下一個二十年。
從操作研發的巨額投入,到生態構建的難度,華為對萬物互聯時代的布局,難度不言而喻。而華為的精神恰恰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也與今天華為發布會上一支由P50 Pro拍攝的短片的主題不謀而合:“走最難的路,見最美的景?!?/span>
▲ 華為《走最難的路,見最美的景》短片精彩瞬間
短片中,跟隨P50 Pro的鏡頭,人們可身臨其境地欣賞到來自全世界的大好河山、美麗風景。其波瀾壯闊,不禁讓人感慨,對于這一姍姍來遲的旗艦機,所有的等待都沒有白費。
這是一個攀巖的過程。受芯片等因素影響,P50姍姍來遲。前行的過程固然艱難,卻也是為了遇見更美的風景。
今年6月,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在微博轉發P50預熱消息時寫道:“感謝P50系列研發團隊和合作伙伴們不拋棄不放棄,我們一定能闖過難關,創造歷史輝煌的一頁?!弊掷镄虚g流露著受限后P50推進的不易,但也令消費者將更多的期待和包容投向這個萬眾矚目的新旗艦產品。
所謂近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慢一步有一步的自如。對于手機廠商來說,移動攝影技術仍是兵家必爭之地。對于用戶而言,行業雖然有天花板,但是創新沒有,人們對于凝視和記錄生活的美好心愿一直有,對于技術創新和美好產品的期待也會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