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 唐代五詩人 | 佳句何來

責任編輯:朱又可

唐朝王維人物雕像

王維文辭章法成熟甚早,十幾歲的作品就具備了文字的工細,布局謀篇有相當的美學均衡,可見既是早熟,又有少年童子功力?!肮拍钩缮n嶺,幽宮象紫臺。星晨七曜隔,河漢九泉開。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睂戇@首《過秦皇墓》時,王維年僅十五歲,筆法老道,氣象雄渾,有一種超出年齡的蒼勁?!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被譽為羈旅思親的千古絕唱,意蘊深邃,寫這首詩時也不過十七歲。他十九歲寫出了七言古詩《桃源行》,被后人評為“順文敘事,不須自出意見,而夷猶容與,令人味之不盡?!保?span class="nfzm-web-style--kaiti"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TKaiti;">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可見王維實在是一個聰穎過人者,詞章優勢是如此顯著。這對于一個人完成終生之大文章,其好處自不待言;但一個人是否會過于依賴和借助這種優勢?如果在為文困難的時期借助太多,也許會失去心靈磨練的意志,缺少一些重重疊疊的頓挫痕跡。

文辭優越之人,會不自覺地相信文辭本身的力量和功用,依靠文辭本身衍生詩意,漸成習慣。文辭本身確有這種功用,也一定會產生言辭之美,但這種滋生能力極為有限。這種有限性被一個人察覺和認識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因為就人性來說,遷就心自然存在,遷就文辭,遷就慣性,久而久之即不可遏止,文辭本身也就成了障礙。

王維的一部分詩作用典很多,修辭也好,但讀來總不及另一些詩句的感染力,其原因可能是心靈沒有與文辭一起抵達,二者多少有些分離狀態。與他同時期的李杜,這種情形極少,他們以心緒意志之力,也就是神采把人打動。有人可能認為這僅是風格不同所致,因為王維本來就是一個虛淡空靈之人。這種認識似有道理,但還不夠確切,因為在他還沒有形成這種風格的時候,特別是那些并不以此風格為特征的應制、送別和閨怨詩作,已有文辭堆綴之感。作者在嫻熟的文辭組合轉化中,奇妙的才情沒有洇漫而出、沒有通向生命的幽深,留下更多的是辭章本身的顏色。辭章之能力,于詩實在是一把雙刃劍。

有時候在庸凡的現代閱讀中,我們常常痛惜文辭之粗糙、貧瘠和草率;有時我們感覺寫作者缺少長期扎實的文字錘煉,又會把一種最基本的要求當成了至高要求。實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