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

責任編輯:王卓嬌

既祛魅,又驅邪。

看罷《李小龍:神話和真實》,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六個字。

祛魅是說,它極盡客觀地貼近李小龍,讓我們看到,原來一代宗師也曾因為實現自我價值時受阻,而深陷在迷茫、困頓和焦慮的泥潭里;

驅邪是說,它極盡真實地駁斥了,那些和李小龍有關的捕風捉影的陰謀揣測,或是不懷好意的小道消息等,甚至是一些齷齪的人身攻擊。

它沒有想著神話李小龍,也不是要污名化一個偶像。而是要在最真實、客觀的傳記里,為我們摹刻這個跟你我一樣也會焦慮、也有毛病的普通人,何以能從一個喜歡在街頭打架的問題少年,最終成長為一代宗師。

或許正是這種力求客觀、真實的做法,才會讓這本書的中文譯者史旭光不禁感慨:“如果李小龍還健在,看到這本傳記,可能會感到欣慰,也可能會大為惱火。因為作者在記錄他所取得的成就之余,也一并記錄下了他生活中不愿為人道的隱私?!?/span>

史旭光,截拳道教練、截拳道·印心會創辦人,接觸并采訪過多位李小龍親友和嫡傳弟子,專職從事李小龍文化研究與截拳道教學推廣工作。著有《截拳道運動入門》的他,翻譯了愛好中國功夫的美國著名作家馬修·波利花了近十年時間、歷經一百多次親身采訪才完成的傳記《李小龍:神話和真實》。

史旭光老師

正值中文版《李小龍:神話和真實》出版之際,我們采訪了史旭光老師,請他分享他眼中的李小龍與截拳道,及在當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李小龍精神與文化。

它會污名化李小龍嗎?

Q:讀完這本傳記,覺得除了盛名之下的榮譽,李小龍像是個有很多缺點的人,比如情緒暴躁易怒、自大傲慢、控制欲強、大男子主義等等——您會擔心這些污名化李小龍嗎?

A:坦白講,有過這方面的擔心。尤其是在翻譯過程中,每每遇到類似橋段,都會猜想如果日后有讀者揪著這個問題不放,是否會讓原本已經不被正視的李小龍污名化加劇??墒窃谧g完統稿時,我發現從整個時間軸來看,這些缺點并不影響李小龍的偉大。他明確地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么事,他在武術和電影兩個領域,先知、先覺、先行,以無所畏懼的心,擺脫傳統的桎梏,最終成就了不平凡的事,為后人開了先河,其言行思想影響深遠,并且繼續在啟迪后人。

而且,這些負面的東西,對于一位傳記作家來說,是不能回避或視而不見的,因為傳記本身的價值并不是為了取悅傳主,而是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如實地呈現人物的風采。這一點,我認為馬修做到了?;蛟S本書作者仍有偏見存在,可是他已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讀者對李小龍的真實認知,至于他與人交往時的各種社交技巧以及性格上的缺陷,我認為見仁見智。

李小龍書房照

Q:與黃澤民比武,有很大原因是為了讓自己的武館開下去;但打贏黃澤民后,卻又對黃澤民和其他人說不要跟任何人談論這場比武——這是為什么?

A:嚴格來說,李小龍與黃澤民比武,是被迫之舉,其目的并非是為了讓自己的武館開下去,而是在他為武館做宣傳時,因大膽、超前、犀利的武術理念與傳統觀念相違背,從而冒犯到某些傳統人士,于是才引出了這場比武。比武獲勝后,他之所以對黃澤民說不要跟任何人談論這場比武,其目的可能是李小龍并不想讓這件事流傳出去,從而激化他與傳統武術界的矛盾。盡管他并不怕,但也沒必要刻意向傳統武術宣戰,畢竟他受益于傳統,筑基拳術(詠春拳)仍屬傳統武術。昔日李小龍在新聲戲院的“公開宣戰”,也是話趕話的沖動之言,“并沒打算發起公開挑戰?!?/span>

Q:與黃澤民比武,對李小龍而言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A:我個人認為,經此一戰,李小龍的武道思想和技術體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也讓他對體能和肌肉力量的鍛煉更加重視。在整個截拳道界,一致認定這一戰是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關鍵。在此之前,盡管李小龍一再公開表示“個人比風格更重要”,但在技術層面,他仍屬于傳統武術的范疇。比武獲勝之后,他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認為這是第一次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格斗方式出了問題,僅僅修改幾項技術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從頭開始,重新構建自己的武術體系,從1965年2月他返回香港后給弟子木村武之、嚴鏡海等人的一系列信件中能窺見他當時的思想變化。之后的李小龍,完全擺脫了傳統武術的束縛,開始尋求更簡單、直接、有效的表達方式,從格斗理念到技術體系,全部進行了革新。

Q:作為李小龍傳記,您覺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是什么?

A:由于目前還有很多與李小龍有關的人在世,所以,為李小龍作傳時,容不得傳記作者肆意虛構。原書作者馬修·波利采用了“簡單”卻不容易的方法來寫:第一、查看李小龍做過的每一件事;第二、查找所有與李小龍有關的文章,詳細閱讀;第三、采訪所有認識李小龍并有意愿交談的人,比如李小龍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多位弟子。前兩點,比較容易做到,第三點比較難。馬修在這方面做足了功課,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其中有幾位重要人物已經過世了,后人再無采訪的機會。

馬修將積累的資料,通過匯總分析,去梳理李小龍的人生軌跡。他筆下的李小龍親切平實、生動立體,既有雄心壯志的激昂,也有時運不濟時的困惑、彷徨。最重要的是,馬修著重描寫了李小龍在不同境遇下的生存狀態,從當時的人際關系入手,對他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探索,并據此分析他的行事方式,從而對其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獨到見解。

需要留意的是,不少個人見解,馬修并未放入正文中,而是選擇以備注的形式出現。這一做法,值得稱贊。說及備注,原書備注多達百余頁,這也是起初讓我覺得震驚的地方,馬修詳細注明了所引用素材的出處,這種寫作的態度和方法讓人敬佩。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比較規范的傳記,與其他通過資料匯總拼湊而寫成的傳記完全不同。

Q:翻譯完后,您對李小龍的認知,有沒有發生變化?

A:坦白講,這次翻譯,確實讓我獲益良多。

翻譯之前,總覺得自己對他已經足夠了解。于是,把觀看的重點較多聚焦在與他有關的筆記、信件以及影像資料上,更側重于細節的發現,而非整體的認識。這種觀看方式,聽上去,像是在做研究,可是也讓我產生了一種對他十分熟悉的錯覺,就如同于佛經中盲人摸象的譬喻,一掌之寬的感知,或許正確,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有看到全部之后,才能知曉每一次“觀看”時所得到的信息在李小龍個人生活中是處于怎樣的位置,才能理解他如此“呈現”背后的邏輯和意義,避免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

這次翻譯,是一次重新走近李小龍的過程。全書譯完之后,在我印象中漸有標簽化傾向的李小龍,再次鮮活起來,而且對于他的性格特點和行事方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前只是單純地知道他說過什么、做過什么,現在對于他當時為什么會那么說、為什么會那么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對于了解一個人是特別重要的。欠缺了對特定時空背景的了解,單從事情的表面去分析,很容易得出錯誤的觀點。所以,一直以來,對李小龍而言,我給自己設定的方式是:保持關注、仔細觀察,別輕易給出觀點。因為一旦有了觀點,會自動屏蔽很多信息,你對他保持開放,他也會對你保持開放。

李小龍被神話了嗎?

Q:您從什么時候接觸到李小龍的?他對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A: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在河北老家農村,鄰居借來一部錄像機,當時絕對算是個稀罕物,胡同里的大人小孩兒都擠在那間小房間里等著看,播放的是《龍爭虎斗》,我從那時起知道了李小龍,開始為之著迷。一眨眼,二十六年過去了。時間真快!我現在的一切,幾乎都是因他而起,我的訓練、教學、研究、閱讀,乃至于興趣愛好,都是受他影響,甚至我與愛人的相識,也與他有一絲關系。2006年前后,我開始頻繁參加與克里希那穆提有關的活動。因為在李小龍筆記中,明確寫有對自己武道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個來源,克里希那穆提居首位。幾年后,在一次活動中,我遇到了首師大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她把自己的同事介紹給了我,后來成了我的妻子。

《龍爭虎斗》劇照

Q:在偶像、明星和網紅輩出的今天,李小龍對年輕人還有吸引力嗎?

A:在西雅圖李小龍的墓碑前,有一本石刻的書,呈打開狀,左側這頁用中文刻著“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以及李小龍設計的截拳道標識,右側這頁刻著一句英文:“YOUR INSPIRATION CONTINUES TO GUIDE US TOWARD OUR PERSONALLIBERATION”(你的在天之靈,依然指引我們走向個人的解放)。在我看來,只要他的言行仍對年輕人有所啟發,那么,他的吸引力就會一直存在。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曾專門推出過一部名為《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How BruceLee Changed the World)的紀錄片,詳細梳理了李小龍對全球電影、音樂、體育、武術、設計、時裝等領域的影響,他已然成為了一個偶像符號。

Q:您覺得,李小龍是不是被過度神話了?

A:與其說李小龍被過度神話,毋寧說一直以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使他被嚴重誤解了,加之對其一知半解之后的盲目夸大,導致他逐漸被“神化”。

2000年左右,網絡還沒有這么發達的時候,大家提起李小龍,更多的是敬佩,總在試圖尋找各種與他有關的信息,以期對他有更多的了解,并希望從他的生活經歷、拳術理念和人生哲學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啟發和激勵。

現如今,在互聯網上,只要一提起李小龍,就會連帶產生各種爭論,比如他到底能不能打、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某某人相比又如何如何等等——這也是近幾年來,在互聯網上引發爭論的導火索之一??墒?,這種爭論的背后,其實是一種分裂,它會激化矛盾,也會妨礙我們去直接與李小龍“對話”。

其實,種種這些,都與李小龍本人毫無關系。他需要被正視,當我們離其越“近”,獲得的真實信息越多,也越能感受到他的不平凡之處,尤其是置身于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社會背景之下,能在電影和武術兩個領域,有如此大的貢獻和成就,絕非常人所能及,也正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不自信和“放任自流”,才會將李小龍“神化”,并賦予其足夠的合理性,如此一來,我們就無須再努力了……

Q:相比于武術技能,感覺葉問對李小龍的精神世界影響更大,比如對道家思想的引入?

A:我不這么看。若非葉問先生引導,李小龍應該也會接觸到道家思想,因為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他離港赴美前以及他自美返港后,曾多次在香港書店采購書籍,采購書目不詳,但從他的書架上,能夠看到很多繁體中文的武術著作,其中多本與太極拳有關。李小龍會關聯思考,他會把道家和禪宗的思想與自己的拳術訓練結合起來,尤其是教授外國人時。僅就年幼時期的李小龍來說,我認為他對葉問先生的拳技更感興趣,畢竟能打才是他最初去學拳的目的。

對了,有一件事特別有趣:據李小龍好友陳炳熾回憶,葉問先生平時不喜拍照,但卻在李小龍的要求下,專門去泰山影樓為李小龍拍攝了百余幅拳照,可見葉問先生對李小龍十分喜歡,而李小龍也對葉問先生的拳技念念不忘。

Q:李小龍是個天才的武術宗師,但并不是個好的武術老師?

A:他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庸才身上。至于他到底是不是一位好的武術老師,要看教授的對象是誰。從李小龍教授詹姆斯·柯本時的黑白錄像上,可以看得出來,李小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引導學生、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的技術有所進步,僅就此一點來說,我認為他是一位優秀的武術老師。但無論多么優秀的武術老師,也會遇到不想教的學生,可能對那些人來說,李小龍不是一位好的武術老師;亦或者,他們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對待訓練的態度,不足以讓李小龍將優秀的一面呈現出來。尤其是在李小龍銳意打入好萊塢、發展影視事業之后,教授武術已不是他的主要謀生手段。成為一位好的武術老師,除了要具備耐心和知曉各種教學手段之外,更重要是的眼光要“毒”,要能一眼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并理解給出對應的解決辦法,在這一方面,李小龍無疑是非常優秀的。

李小龍和弟子李愷

Q:經過李小龍本人的不斷完善,以及后續那么多年那么多人的繼承和發展,現在的截拳道是否不應該再局限于這個名稱了?

A:李小龍生前有過明確的提醒,“假如人們認為截拳道跟‘這’或跟‘那’不同,那就讓截拳道的稱謂消失好了,因為截拳道就是其本身,只是一個名稱。請勿小題大做?!痹谖业慕虒W課堂上,我們很少提到截拳道的名字,更多是側重在技術的學習、磨練和應用上,只有在向初學者介紹拳術理念時,才會提到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背景,以及最初的名稱釋義。截拳道,應該是一種行為的體現,是形容詞,而非名詞,它代表著某種格斗風格的具象化,一味糾結于名稱,試圖從文字層面對其大加解釋,本身就與李小龍武學理念相違背。

Q:在您看來,截拳道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它的基本原則和理念是什么?這些在當下的武術環境里是否還適用?

A:李小龍在筆記中多次寫過,截拳道的特色是簡單、直接、自由,不拘泥于傳統(即“非傳統”),沒有套路,進入模式,但又不為模式所限,強調如水一般的適應性。它側重的是人,是個人內心的覺醒和個人武技的提升,而不是體系本身。體系存在的目的是幫助人的成長和進步,而不是讓人成為體系的奴隸。個人的成長在截拳道中是至關重要的。李小龍認為,“歸根結底,武術是種自我表達?!蹦憬邮茉鯓拥挠柧毮J?,就會養成怎樣的格斗反應,這是武術的教化本質所決定的,在變化氣質的同時,連同反應方式也進行了轉變。我喜歡截拳道的簡單、直接。簡單、直接,也意味著高效。

僅從我多年教學和訓練的體認與理解來看,截拳道的核心是建立“截擊意識”,養成“截擊”的格斗反應,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消耗最快地結束戰斗,截拳道練習者必須去除所有不必要的多余動作,以簡單、直接的方式應對外界的刺激,務求最大限度地快速反應、快速擊打。以上這些內容,在當下的武術環境中,越來越成為通識,但在李小龍生活的那個年代,少有人具備如此超前的觀點。

網絡編輯:阿柴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