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工》作者談中國高考:“我從未見過像他們這樣努力的學生”
2014年—2017年,大約有120名學生參加了課程,他們都寫了日記,書里使用了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內容。
她很愛自己的故鄉,但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同時,她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屬于北京。
傳統的“知識”是什么,就人文而言,是精益求精、照本宣科;就科學而言,是應試教育、權威理論。但我認為,還存在一種“世俗的知識”,也就是生活體驗和日常文化。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9年7月17日,河北滄州某村,一名高考考生獲得了601分的成績,其父親拉起了喜慶的紅條幅。
升入高中后,我們學校每個人都很優秀,你除了加倍努力,別無選擇。在高中,成績好的學生有兩種類型——通過努力學習而獲得高分的“學霸”,以及極其聰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功的“學神”。在我讀高中的時候,班主任很喜歡聰明的“學神”,而對一次又一次問問題的學生很不耐煩。作為一個“學霸”,我會努力表現得很聰明,而不是通過懸梁刺股的刻苦學習獲得高分。
這是北京師范大學一名學生的一段日記,來自2019年出版的《Being Modern in China》(在中國實現現代性)一書,作者是因著作《學做工》享譽世界的英國社會學家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
《學做工》的簡體中文版出版不久后,2014年,保羅·威利斯應邀到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任教,也開始了他對中國學生為期三年的田野觀察。隨著對中國的了解得越多,保羅·威利斯愈是困惑。他察覺到正在發生的文化變化和個體掙扎,他也因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對現代性(modernity)所抱有的積極態度而驚訝。課堂上,“高考精英”們回憶和反思自己的高考生涯,成為他理解中國教育制度與現代性關系的民族志材料。
距離《學做工》的年代已經很遙遠了。那是1970年代,保羅·威利斯通過展示英國“漢默鎮”12個男孩從畢業到工作的生活經歷,試圖回答:為什么工人階級的子弟仍是工人。他最終得出結論,工人子弟并非天生蠢笨或不努力,而是他們主動選擇“子承父業”。由于能融入主流精英社會的機會有限,他們為了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主動選擇了走上父輩的老路,發展出一套對抗權威和主流文化的“反文化”。
《學做工》,2013年3月出版,譯林出版社。
2019年這本探討中國教育制度與現代性的書則誕生于偶然。起初,保羅·威利斯只是要求北師大的學生們在課前寫下對經典民族志文獻的心得體悟,然而,他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