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一口氣看完
新世紀以來的電影藝術家們有一個特點:喜歡用電影去談論當下的熱點話題。這個特點在最近的一些作品中屢見不鮮,如《方形》《同義詞》等獲獎作品都在反復地談那些耳熟能詳的話題:中間階級的道德崩潰、后工業時代的茫然、移民問題、宗教與現代社會的沖突等等。
導演施佩特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也是如此。這部片子在今年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銀熊獎,豆瓣開分8.8,目前回落到8.6。
這部打著紀錄片旗號的影片顯得有些過于精致,它的鏡頭語言不像我們慣常理解的那種極具真實感的紀錄片,手持鏡頭、搖晃、直懟拍攝對象的面部,這些元素都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痛不癢的藝術片調調,刻意的取景、被安排好的節奏、以及巨大的聲響后戛然而止的靜默……
這種被安排過的“紀錄片”常常讓人感到不夠真實,但影片中巴赫曼先生和學生的行動又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