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民族主義文藝與作家黃震遐

黃震遐與其第三位夫人沙千夢。

說起作家黃震遐(1910年~1974年)和1930年代的民族主義文藝,很多人都很陌生,甚至現代文學專業的教授和研究生也知之不多。這樣的結果并不奇怪,因為各種版本的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就沒正經書寫過。但要知道,歷史敘事與歷史現場截然不同,或者說如果還原到1930年代,黃震遐和民族主義文藝可說是影響一時的。

發生這樣的歷史錯位,要負主要責任的顯然是文學史家,如北大的王瑤教授在《中國新文學史稿》、溫儒敏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都對黃震遐在內的民族主義文藝著墨太少或失之偏頗。

黃震遐是廣東南海人,家變后隨母出走,17歲喪母,闖蕩上海,開始靠賣文為生,后來進入《大晚報》社,生活狀況好轉。1949年后擔任過香港《中國評論》雜志的副社長、《時報》主筆、亞洲出版社總編輯,最后在香港擔任著名的蘭德公司的顧問,晚年以東方赫為筆名,1974年突發疾病去世。前兩任夫人分別是羅珊、江淵,不幸離世,第三位夫人是沙千夢。三位女性都是作家。據黃震遐的好友回憶,他為人極其紳士,性格溫和又幽默,幾乎不與人爭,朋友們覺得他是一個很有人緣的人。據黃震遐的朋友說,黃震遐一生寫過的文字留下的有三千萬字之多。

需要糾正的是,黃震遐的生年,各種資料包括1981年和2005年《魯迅全集》中的注釋,寫的都是1907或1909年,但他的妻子、女兒、好友在海外的文章中都明確寫的是1910年。

黃震遐的父親黃孝覺,清末舉人,康有為的入室弟子。母親是晚清名門之女。據黃震遐的上司兼好友蔣堅忍將軍的回憶說:“震遐之母,徐太夫人,學通中外,為民初四大名媛之一,其父曾任潮汕道,與梁任公為友,并與袁世凱之子克定、克文以貴介子弟交往?!边@里說的“徐太夫人”就是湯文瞻,除了“四大名媛”之說外,她還與秋瑾、呂碧城以及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碧一起被譽為“北京四女杰”。

黃震遐的另一傳奇是中國現代作家中為數不多的親身參與戰場的文人、記者,而且后來還參與中國空軍建設。因為有這樣的從軍經歷,所以他的“空軍文學”等作品曾被軍事理論家蔣百里表揚過。黃震遐后來辦報紙也與軍隊有關,還寫了很多軍事評論,比如《中日俄戰爭評論》《八小時決雌雄》《中共軍人志》,生前最后那段日子還在寫《韓戰史》,幾乎成為一個歷史學者。

可以這樣說,黃震遐是集文學家、新聞工作者、軍人、軍事評論家、出版家和歷史學者于一身的全才型作家,尤其是在軍事履歷上,能夠與他比肩的也就是“九葉派”的詩人穆旦。

黃震遐直接參與的戰爭在歷史上都是名聲赫赫,例如1930年的“中原大戰”以及1932年的“一·二八”上海事件。據蔣堅忍將軍回憶說:“‘一·二八’日本發動淞滬戰爭時,那時候我所注意閱讀的,就是上海大晚報戰地記者黃震遐先生,在敵人炮火下,所采訪得到的我英勇國軍抗戰,浴血戰斗的長篇戰地報道。他的內容有聲有色,有血有淚,很有力,激發國民愛國敬軍的情緒,因此,我很敬佩他,我與震遐兄精神上訂交了?!币驗檫@兩場戰爭,黃震遐留下很多文字,比如著名的非虛構寫作《隴海線上》《大上海的毀滅》及敘事長詩《黃人之血》,還有就是各種版本的教材中都沒提到的《上海之魂》《拿破侖之傳》等,堪稱1930年代戰爭文學、民族主義文藝思潮中最有實力的代表作家。

民族主義文藝是什么情況呢?

1930年代,國民黨主管文宣的葉楚傖說過:“若沒有三民主義之文藝,則三民主義之革命,成為孤立無援,而非常危險?!薄耙匀裰髁x之思想為思想,思想統一以后,三民主義的文藝自然會產生?!?/p>

葉楚傖此說,當年也有很多人贊成和支持,粗略統計就可以列出蘇鳳、葛建時、卜少夫、張帆、吳銘心、陳穆如、程天厚、火雪明、許德佑、王平陵、葉楚傖、楊晉豪、競文、王兆麒、綿炳、笑鶩、周佛吸、東方、郭全和、陶愚川、何如等,他們的作品也都有舊報刊可查。不過若從文學審美的標準評判,的確沒有太多好的作品,多是些不成熟之作。

在三民主義文藝思想的促動下,1930年6月1日,一波文化人聚在一起成立了前鋒社,也叫六一社,并提出民族主義文藝的理論號召。其他響應的文學社團還有草野社、中國文藝社、開展文藝社、流露社、初陽社、力行社、復興社、江西民族文藝社、汗血書店、黃鐘文學社等,都曾流行一時。

除了社團,當年民族主義作家也很多,比如王平陵、朱應鵬、范爭波、黃震遐、傅彥長、汪倜然、葉秋原、陳抱一、王鐵華、湯增揚、黃奐若、鄒枋、湯冰若、張季平、李錦軒、朱大心、李翼之、方光明、易康、雷盛、襄華、蕭葭、魏緒民、李贊華、心因、萬國安、宋鴻銘、周沛生、郭蘭馨、金寬生、蔡不白、胡健中、劉百川、張若谷、繆崇群、左恭、鐘天心、周子亞,等等。

這么多作家,當然也就不缺少文學刊物,比如《前鋒周報》《前鋒月刊》《現代文學評論》、“覺悟”文學???、《長風》《開展》《矛盾》《華北月刊》《草野》《時代青年》《當代文藝》《南風月刊》《流露》《文藝周刊》《建國月刊》《民族文藝》《火炬》《奔濤》《文藝月刊》《初陽旬刊》《青萍月刊》《黃鐘》《前途》《汗血月刊》《社會新聞》《人民周刊》《晨光》《民族文藝月刊》《西湖文苑》《文學新聞》,等等。

這么多的作家和刊物,足可以說明民族主義文藝創作數量之豐富、影響之廣大。那為何會有這么多人參與到民族主義文藝中呢?來看當年六一社發出的《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

親愛的讀者,大火燒上我們的眉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只有勇敢殺敵的進行曲才能夠把握得住大眾的心。不管他是哪一階級的人,凡能忠勇衛國的都是值得我們敬愛的。

現在,中國文壇上正充滿了反民族主義的,傳統思想的,以個人為中心思想的文藝作品……起來,宣傳,我們從事文藝作品的人,請以民族意識為中心思想而上前去努力吧!

這段話,當年是非常有號召力和煽動力的,年輕的、激進的青年怎能不立馬匯聚到大旗之下呢!這股民族主義思潮到1925年的五卅運動達到高潮,而后很多人奔赴南方的黃埔軍校,并成為后來的北伐軍生力軍。

從當時的社會狀況說,南京政府成立后,即以一種國家行為出面做煽動和動員,未經啟蒙或者啟蒙不夠充分的青年人和青年作家就很興奮,紛紛匯聚在民族主義大旗之下,并促成社會主旋律。在文藝這方面來說,也就形成民族主義文藝。了解了這個背景,也就明白為何日本學者池天孝曾總結說:“一九三四年的中國文壇,一言以蔽之,可以說是民族主義文藝之活躍與普羅文學之沒落?!彼恼摂嗍钦f三十年代民族主義文學是第一大思潮,而左翼文藝那時處于低潮期。日本學者的意見看似新奇其實并不新鮮,因為當年的文學批評家李長之就曾在《魯迅批判》中說過:“1934年中國文藝的主潮是民族主義文藝”。

接下來看看作為民族主義文藝旗幟的黃震遐是如何表現的。先來看他的成名作《隴海線上》中的一段:

震天動地的鐵炮聲,便是從夜間十時開始,一直打到天明,其間所用的炮彈,恐怕總在一萬發以上,步兵的沖鋒也總有十余次,天暗地慘,鬼哭神嚎,雄壯,悲厲,恐怖,激憤,緊張,凄顫,似乎世界的末日已到,似乎人類都變成了發狂的瘋狗。

暗灰的沙地上堆滿了死人,于黑藍色的破衣中,顯出黃蠟般的臉與手,許多半睜著的眼睛也是青灰色,堅硬有如石頭的胸部上停了許多烏鴉,在奇妙的晨光之中,閃爍著它們那小而亮的紅眼睛,丑態百出地啄食著死人半干的血和肉塊。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內戰就是中原大戰,1929年開始,以閻錫山為首的北方軍與南京政府的中央軍對陣。中原大戰表面看是以閻錫山為首的這群人和南京政府對陣,其實是汪精衛和蔣介石的國民黨內訌。戰爭非常慘烈,死傷嚴重。

《隴海線上》開創了現代中國的戰爭文學,黃震遐在這本小說中極其細膩、真摯的筆觸描寫了戰爭,再現了中原大戰之慘烈。在描寫戰爭慘烈度這個視角來說,黃震遐的戰爭文學不僅寫作時間早,而且從其描寫功力、文學表達力以及對戰爭細節呈現的真實度這幾個方面來看,都是極為高超的。

與《隴海線上》相映襯的是長篇小說《大上海的毀滅》。小說取材于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變,真實地再現了十九路軍與日本駐上海軍隊的軍事沖突中中國軍人的英勇戰斗和市民的頹廢和迷亂。在這一大主題下,小說不僅充分描寫了戰爭的殘酷,而且融進了他關于中國、關于戰爭的思考。比如小說主人公草靈跟林醫生的一段對話就很有意味。草靈說:“現在我已很悲哀地發現,當初那些去死的人,雖然是一大群一大群地在機關槍下滾著,但比較起來,仍是極渺小的一部分,而且,這些人犧牲流血的結果,絲毫與大事無濟,亦不足鼓勵他人——尤其是因為,已經沒有了這種人?!绷轴t生回答:“你所說的忠誠,義勇,以及責任心,都只是些被遺棄的,忘了的道德,在大上海絕對不適用,所以,這些道德是被遺棄的道德,而信仰這些道德去死的人便也是被遺棄的人?!憋@然在對話中,草靈持有一種國家和民族主義思想,認為肯為國犧牲的人太少,因此這些人的犧牲不能挽救國家,也不能喚醒民眾。林醫生則站在一種人道主義的立場,認為那些為國犧牲的人不過是在一種道德的幌子下被政府遺棄而已。這樣的思想沖突,就黃震遐本人來說,顯然他還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因為他以持有民族主義的立場認為“世界永遠是弱肉強食”,他還不了解世界文明和秩序早已存在,更不懂得責人之時同樣需要責己。

我曾把黃震遐和左翼文學大家茅盾相提并論,說如果茅盾能在文學史中占一個章節,溫儒敏教授那本教材即是,那黃震遐也當如此。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或白話文學以來),開創戰爭文學的黃震遐,應該占有一席之地,遺憾的是,文學史家們缺乏足夠的眼界,沒有把他寫進文學史??陀^地說,現代文學史不能屏蔽掉黃震遐,因為從文學史的架構看,黃震遐也是救亡文學最有力的代表,盡管在他身上有著與茅盾同一范疇上的創作思想局限。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就是通過黃震遐的小說,可以進行文學和歷史的互證,即不僅要看戰爭場面,還要看戰爭發生地的國民是如何面對戰爭的。在《隴海線上》的具體描述中,黃震遐通過中原大戰發現:南京中央政府軍與以閻錫山為首的北方軍打仗的時候,河南的老百姓竟然不支持中央軍,也不支持閻錫山的北方軍,他為此很不理解。這個不理解在《大上海的毀滅》中同樣存在。不少上海民眾一直拿中央軍當“客軍”。

《隴海線上》寫得很冷靜,反思的力度、視角都不錯,黃震遐畢竟是民族主義文藝的信奉者、實踐者,在他身上經常存在“雞血”的狹隘的狀態。來看他的另一名著《黃人之血》:

二百萬馬蹄奏著天下最雄武的音樂;/五十萬喉嚨唱著沙漠的悲歌;/跟著我大戈壁的駱駝;/踏平了布爾加三千的村落;/毀滅了烏拉江的血波……

《黃人之血》發表于1931年,是頌揚成吉思汗的敘事長詩,此處只截取了一段。成吉思汗有驍勇善戰的子孫,黃震遐對他的征服偉績給予毫無保留的贊美。當然,其中有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但后來一直有人在質疑黃震遐這種雞血式的贊美,批評那種抽象的自豪感后面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狹隘民族主義。不過,反思是留給后世的。當年,可是很多人在追捧黃震遐的作品,由此可見黃震遐以及民族主義文藝影響一時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