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中國紅
珠海市九洲中學 九年級 季茁媛
“鏤金作勝傳荊俗 , 翦彩為人起晉 風?!苯显绱旱娘L,拂過外婆的指尖。 朱紅的紙,嘈切的剪子聲,拼湊出外婆指 尖的中國紅色,流淌在歷史的河中。剪紙 藝術,也在外婆指間悄然綻放。
從小,我就看著外婆剪紙。她總是 戴著金絲框眼鏡,低著頭,雙眼聚焦在手 指中間艷紅的紙上。隨著指尖慢慢地移 動,右手攥著的剪子也緊跟著手指滑動的 痕跡,“咔嚓”,隨著清脆悅耳的一聲, 紙分開得干凈利落,絕沒有藕斷絲連的時 候。長大一點,我就仿著外婆那雙稀稀疏 疏地烙上了皺紋的手,比劃著學剪紙。她 的手靈活敏捷,而我卻顯得笨拙,剪不出 像樣的形狀,總是半途而廢。外婆看著我 手中雜亂的紙,只瞇起她慈祥的眼睛,一 次又一次耐心地示范。
一輪紅日漸漸墜落下來 , 風也漸漸 變得微弱。放學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要和 外婆分享新學的課文。踏入院子,一絲亮 光照映著玻璃窗上火紅的剪紙,像是給 它上了一層美麗的釉。微風習習,紙的邊 角翹起,像是一幅迎風飛舞的紅綢緞。走 到桌邊,果不其然,外婆又在剪紙。我靠 在外婆身邊,滔滔不絕地描述著林黛玉、
王熙鳳,外婆也不停手,仍然剪著,聽著, 笑著,點著頭。不一會,外婆抖了抖手中 的剪紙,捏起四角,展開——“這,這不 就是我所描述的情節嗎?”我驚呼,柔弱 的林黛玉、潑辣的王熙鳳,赫然出現在這 張四四方方的紅紙片上,一顰一笑都如這 紅色,如此鮮活生動。外婆又小心翼翼地 端出之前的剪紙,呵呵一笑,道出剪紙的 奧妙:“你看,這是雙龍戲珠,這是百鳥 朝鳳,還有很多呢!剪紙啊,不僅有歷史 故事,經典人物,還常常寄托著我們老百 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不然我們怎 么會在新年貼剪紙呢?......”從外婆的話 語中,我似乎懂得了剪紙的意義,漸漸感 受到剪紙帶來的中華文化之韻味。
那個晚上,橙黃的燈光下,外婆邊 剪邊講,我邊聽邊學,竟發現自己的手靈 巧了許多。桌上堆攢的紅紙匯成一股紅流, 慢慢沁入我的心中,似靜水流深的女子, 又如朝氣蓬勃的少年,令我熱血沸騰。
一天,我又在和外婆剪紙,熟能生 巧,我已經可以跟上外婆的節奏,剪出人 物了。面前的電視,播放著非遺宣傳片, 播著播著,屏幕上出現了一抹熟悉的紅。 一同出現的,是一位剪紙傳承人——陳鳳蓮。幕前,圓桌,方凳。十二生肖的剪紙 躺在木桌上,線條分明,艷紅似火。齠齔 小童,豆蔻舞勺,甚至許多成年人,都圍 在陳姨的身邊,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們手 中的剪刀一開一合,摹著陳姨的手一挪, 一剪,“咔嚓咔嚓”,在紅通通的紙間輾 轉、穿梭。陳姨站起,俯身,她纖細的雙 手包裹著孩子們的小手,就像外婆握著我 的手那樣,一步步地教,學生一步步地學。 我看得出神,發覺陳姨的身上有外婆年輕 時的影子。這不就是傳承?剪紙,從沒停 滯在一代人身上。外婆,陳姨,都在用自 己的行動詮釋、傳承著民俗藝術剪紙,這 一抹中國紅通過她們的指間,流淌到了下 一代的文化血脈中。
看看手上的紅紙,我拿起剪刀,再次學著身旁外婆的樣子剪了起來。歷史 人物、文學名著、生活片段,在我的腦 海中如同電影膠片一般一一掠過。紙上 的紅,從外婆那雙蒼老的手中暈染開來, 沿著手中的剪刀,蔓延到了我稚嫩的指 尖,紅得如此耀眼,紅得如此蓬勃。千百 年來的傳承,何嘗不是這樣呢?不只是 我,不只是陳姨的學生,青年一代,都 應該讓剪紙的紅繼續在中國流動。如此, 剪紙藝術,這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工藝, 才能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春風里,兩雙手,兩把剪刀,有一 股中國紅,在我們的指尖,流動。
指導老師:黃少芬
專家點評:
在眾多獲獎作文中,我比較喜歡這篇。主要還是因為作者不說大 話、套話,而是說家常話,寫家常事。小作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剪 紙藝術與外婆如在眼前,這一定是小作者用心觀察,用情體驗的結果。 “中國的顏色”是個大命題,越是面對大命題,越要從生活的細微處入 手,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篇作文忠實于自己的生活與感受, 格外出彩。
王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