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人梭羅
我們大可借助傳記作者提供的事實,輔以梭羅的文本,重新思考梭羅其人。
《瓦爾登湖》,也像《資本論》或《戰爭與和平》一樣,屬于那種幾乎人人都聽說過卻少有人真正讀過的書;即便有人翻開過,也絕少能從頭讀到尾。
在稍稍聽說過或稍稍翻讀過《瓦爾登湖》的人的頭腦中,往往會生成兩幅相近卻又不盡相同的畫面:一幅是在瓦爾登湖畔,梭羅擁有一間小木屋,可享湖光山色;另一幅是在瓦爾登湖畔,梭羅憑一己之力、一磚一椽地建造了一間小木屋。前一幅畫面(以下簡稱Ⅰ型),出自耽于逸樂的中產階級的想像,它將梭羅離群索居生活中艱困粗糲的東西柔光化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獲得的心靈汰洗和精神超拔被降格為農家樂。后一幅畫面(以下簡稱Ⅱ型),則由對自己的掌控能力尚未喪失信心的中產階級所構建,他們陷身于愈掙扎就愈下沉的社會階層的泥沼中,卻仍幻想在方外之地有他們赤膊營造美善生活的可能。
左為勞拉·達索·沃爾斯的《梭羅傳》(錢佳楠譯,河南文藝出版社);右為羅伯特·D.理查德森著《梭羅傳》(劉洋譯,浙江文藝出版社)。資料圖
2021年,勞拉·達索·沃爾斯的《梭羅傳》(錢佳楠譯,河南文藝出版社)中譯本出版,這是國內目前篇幅最大、寫作年份也最近的一部梭羅傳記。作者試圖為亨利·戴維·梭羅的一生賦予一種順滑的統一性和合理性,盡管這種順滑本身也許是一廂情愿的。與2020年出版的羅伯特·D.理查德森著《梭羅傳》(劉洋譯,浙江文藝出版社)相比,新的傳記更詳盡,例如它將梭羅的每一次遠足都巨細靡遺地記述一遍,盡管我看不出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就像帕斯卡爾說的,“人類不幸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不知如何安靜地呆在房間里”,梭羅正是那種不知如何安靜地呆在房間里的人,總想著出去而已。
理查德森的《梭羅傳》在思想問題上更深入,沃爾斯的《梭羅傳》則更多細節。也許正因為后者的清淺、容易理解,它才反而更適合作為梭羅傳記的閱讀首選,因為無論如何,當事實累積到一定數量級,某種形式的真相總會自然浮現。我們大可借助傳記作者提供的事實,輔以梭羅的文本,重新思考梭羅其人。
1
沃爾斯的《梭羅傳》中不乏Ⅰ型畫面式的描寫,比如:“每個晚上他都聽著風聲和野生動物的聲音入眠,清晨他則在這個人類尚未主導的世界里醒來。過去野營的時候,他經歷過這些,但是現在他不僅在野營,而是生活在‘自然’不請自來的小屋里,夏日的空氣從墻上的裂縫里灌進來,攜帶著松香和鳥兒的叫聲?!保ǖ?02頁)然而,梭羅湖畔生活的輕松寫意,是他自己參與建構的一個“神話”。梭羅的簡樸,建立在對日常需求的無休止的抑制上,其程度是苦修式的,絕非常人所甘承受?!锻郀柕呛分袑懙溃骸拔沂遣缓炔?,不喝咖啡,不吃牛油,不喝牛奶,也不吃鮮肉的,因此我不必為了要得到它們而工作;而因為我不拼命工作,我也就不必拼命吃……”(徐遲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第197頁)梭羅用一種把生活儉省得不像是生活的方式實現了“輕松的”生活,而那個方式本身,恰恰是毫不輕松的。
《瓦爾登湖》的第一章就是“經濟篇”——那不只是建筑費用、農產品收支的經濟學,毋寧說,《瓦爾登湖》創立了一種生命時間的經濟學。梭羅寫道:“一樣東西的成本,就是必須用來交換的‘生命’的量,這些‘生命’要么即刻就得獻出,要么須延后付給?!保ㄒ咦宰g,原文為:ThecostofathingistheamountofwhatIwillcalllifewhichisrequiredtobeexchangedforit,immediatelyorinthelongrun.)在梭羅看來,無論你得到什么,你都在付出生命時間的代價。而按他的價值收支表,交換的結果,你總是吃虧的:因為生命是最可貴的、是無可比擬的,所以,你若想虧得少一點,那你就應該盡可能少地進行交換?!昂喕?!再簡化!有必要的話,何必一天三餐,一頓也夠了?!保⊿implify.simplify.Insteadofthreemealsaday,ifitbenecessaryeatbutone.)梭羅推薦你過的是一種“損之又損”的生活,他認為“唯一的療救辦法在于一種嚴苛的經濟學,一種比斯巴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嚴格的簡單生活以及高尚的旨趣?!保═heonlycureforit,isinarigideconomy,asternandmorethanSpartansimplicityoflifeandelevationofpurpose.)問題在于,將三餐簡化為一頓的這種“經濟學”,是否過于“嚴苛”了,而實際上無法實行呢?
梭羅還將“嚴苛的經濟學”從個人生活進一步推廣到社會生活中去,他的觀點成為標準的“反現代性”的主張:他認為,郵局、報紙、火車……都不是必要的,有了徒增其擾,還不如通通“簡化”掉。梭羅的自然生活提議——“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不慌不忙地過一天吧”——包含了對文明的深刻的不信任,其中隱藏著的希望人像動物一樣生活的想法,帶有濃厚的素樸主義色彩。
亨利·戴維·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資料圖
當梭羅想將自己的“簡化”觀念加諸他所不了解的人類的復雜生活時,往往達到某種類似“歸謬”的效果。比如他說:“我確實相信,如果所有的人都生活得跟我一樣簡單,偷竊和搶劫便不會發生了。發生這樣的事,原因是社會上有的人得到的多于足夠,而另一些人得到的卻又少于足夠?!保ㄐ爝t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第166頁)梭羅沒有費心去考慮該如何界定“足夠”。一天吃三頓算足夠,還是一天吃一頓算足夠?兒童有牛奶喝算足夠,還是跟大人一起吃上玉米糊就算足夠?讓一個孩子得以健壯有力地成長的食物算足夠,還是說僅僅讓他勉勉強強延續一口氣的食物算足夠?對一個少年足夠的,對一個壯年是否也算足夠?換到今天的生活場景中,當室內氣溫達到三十六七攝氏度,有人提出打開空調,他的要求是否算“多于足夠”,既然他搖搖蒲扇也不至于熱死?
梭羅習慣以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單身漢的視角去看待社會問題,使他的某些觀念幾乎失去被人認真對待的資格。梭羅主張不拼命工作,而是賺到夠自己開銷的錢就停止。問題在于,他是終生的單身漢,直到他45歲去世,他都未曾失去勞動力,他似乎不曾留意,或者說無法體會,小孩子、家庭主婦、老人、殘障人士……其實都是需要供養的。有家庭的男性壯勞力通常很難知道工作的邊界在哪里,因為許多別的人要仰賴他生活。此外,自然也并不總是詩意的,當收成不好、人畜生病、乃至突遭橫禍,人們需要從以往積累的勞動成果中提取所需以應急,對他們來說,如何知道每日勞作時那條“足夠”的線該畫在哪里呢?有時候,讀著梭羅寫下的這些話,我會忍不住想對他重復《了不起的蓋茨比》里尼克父親說過的話:“要記住,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p>
《梭羅傳》的讀者應該注意這樣一個事實:自從他跟哥哥因為愛上同一個女人而齟齬后,梭羅就再也沒有喜歡過別的女人了(梭羅后來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放縱了生殖的精力將使我們荒淫而不潔?!保?。他的家庭也堪稱奇特:不僅梭羅自己終生未婚,他的兄弟姐妹也沒結過婚,他的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無論男女,全都沒有結過婚,他的姨媽們也都沒結過婚。這是一群聚居在一起而與他人沒有社會意義上的親密關系的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喜歡離群索居的梭羅無疑失卻了許多觀察、權衡、思考人類普遍而復雜關系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說他擁有的不是優勢,而是劣勢——他不擅體察人。
2
表面上,《瓦爾登湖》將“自然”作為某種近乎神祇的存在加以崇拜,梭羅總是在書中暗示與自然親近的益處,可是他把自己從自然那里領受到的啟示說清楚了嗎?貌似從來沒有。曾對梭羅做過最深刻評析的評論家艾爾弗雷德·卡津就干脆說,梭羅與湖山林野無間的親密關系,不過是《瓦爾登湖》的“美麗虛構”(beautifulfiction)罷了(AlfredKazin,AnAmericanProcession,NewYork:AlfredA.Knopf,1984,p.70.)。梭羅制造了人與自然的羅曼史,他像別人愛上一個女人那樣愛上了“自然”,正如戀愛中人從不去反思所愛對象的本質那樣,他也任由自己沉溺在對自然的愛里面,卻不考慮這份愛的實質。
甚至他對“自然”的愛也不是純粹的。評論家理查德·普瓦里耶(RichardPoirier)敏銳地指出,《瓦爾登湖》表達了美國文學中對想方設法建一幢房子的執念(obsession),這是一種讓空間從屬于個人欲望的執念,因為房子是自我的延伸和擴展,用這種方式,人占有了環境,而不是任由自然來占有人(RichardPoirier,AWorldElsewhere,Oxford,1968,pp.17-21.)。在梭羅的筑屋行動中,彌漫著一種憑個人力量改天換地的昂揚氣息,而這種氣息與梭羅所宣稱的“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不慌不忙地過一天吧”那種口號恐怕是不甚調和的。
《瓦爾登湖》書封。資料圖
況且梭羅也并沒有一手一腳地建造他的小屋?!锻郀柕呛分忻鞔_寫了,那個屋頂是他花4.25美元從一個愛爾蘭人那里買來的,直接移到先前搭建好的房柱上。他在瓦爾登湖畔住的兩年間,也并沒有夜夜待在自己的小屋里。周末,他常?;丶?,跟那一大家子一起用餐,而且晚上就睡在家里。他的小屋,從始至終,都是象征性的,象征了他皈依自然的決心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東西,而實際上,他的決心和能力,都是不能不打些折扣的。
那么,《瓦爾登湖》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還該不該讀這部書呢,假如它里面有如許的幼稚與偏頗?在我看來,《瓦爾登湖》是一部精心結撰的修辭之書。它是虛構的“非虛構”:梭羅針腳細密地編織出一部不怎么真實的實錄。但它的價值,本不在于,或者說最終不在于,它的真實性——《瓦爾登湖》的價值在于它寫得美,它以新英格蘭超驗主義者那特有的、既典雅又混有鄉野生氣的筆調,寫下了一種莊嚴而有蠱惑力的布道詞,這種布道詞將“自然”奉為新的上帝,指引渴慕這種生活的人走向它。對于不信仰這一“宗教”的讀者來說,《瓦爾登湖》只是一種文辭,一種漂亮的文辭,他們不甚計較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蠢話。
3
梭羅的一生不能被化約為《瓦爾登湖》這部書。他在寫作生活之外,也還有政治生活,盡管其政治生活事實上也主要是由寫作來體現的。
梭羅一生中有兩大政治性寫作,一次是1848年的《公民不服從》(或譯《非暴力反抗》),另一次是1859年為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聲辯。關于前者,也就是梭羅抵制交稅這一想法和一系列說辭,我不知怎么評論才好。也許卡津說得對,他說梭羅的一切情感都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他的想法是不會打彎的。凡是從國家那兒來的,就是打擾我的,因此就是不好的。梭羅的主要想法就這么簡單。梭羅講,政府統治得最少的時候也就是它統治得最好的時候——這聽起來多么像一個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說的話。最好誰也別來煩我,那我就是最自由的。終其一生,梭羅的內心縈繞著的就是這么一個男孩兒的想法。他不會去想,如果大家都不交稅,那公共設施誰來維護;他也不會去想,如果康科德遇上天災,政府靠什么來提供救助他的家人……梭羅把他的個人主義奉行得很徹底,但當你聽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侈談公共問題時,你很難保持耐心。不管《公民不服從》的文本對甘地或馬丁·路德·金的事業發揮了何等積極的作用,在我眼中,它總像是來自曼徹斯特的朋克樂隊的那些歌詞——隨便他們寫什么,我總不大留意那些歌詞。
對于廢奴主義,梭羅是認真的。這是正義的事業,當然大家都贊賞。不過,我想提請讀者注意,梭羅的廢奴主義思想中仍然存有某種簡單化。他為約翰·布朗抗辯,更多的是因為約翰·布朗起義反抗的對象是美國這個國家,而“國家”恰好是能隨時點燃梭羅怒火的東西。
作為理想主義者,他是生活在原則上的,他只能看到原則,只能遵循原則,而原則是像鋼尺一樣冷冰冰、不會打彎的東西。梭羅認準什么,就把它貫穿到底,他在廢奴主義上的激烈表現,與他直線式的思維不無關系。因此,在我看來,他的“正確”或許也沒有太大的思想價值,因為他并不曾理了亂麻,而只是斬了亂麻。
順便說一句,沃爾斯的《梭羅傳》濃墨重彩地突出了梭羅廢奴主義者形象,她把梭羅的家作為幫助黑奴逃出美國的“地下鐵路”的一個站點當成板上釘釘的事實來描寫,而很多歷史學者對此其實是存疑的。
亨利·戴維·梭羅出生于1817年7月12日,不到一年后,在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市,誕生了一個男嬰,他后來成為偉大的人物,這個嬰兒叫卡爾·海因里?!ゑR克思。拿梭羅與馬克思相提并論,并不是突發奇想,因為當1848年梭羅寫他的《公民不服從》時,另一篇或許更重要的政治文獻問世了,那就是《共產黨宣言》。如果我們將《公民不服從》與《共產黨宣言》這兩篇同樣帶有反抗性的文字放在一起加以審視,就不免感到這種并置是殘忍的:在黃鐘大呂的襯托下,梭羅那無政府主義的任性叫喊,聽上去更像是荒野中零余者的囁嚅、嘟囔。
梭羅畢業于哈佛大學(當然,那會兒哈佛還是一所無甚影響的小大學),他的希臘文、拉丁文念得很好,他甚至從希臘文翻譯過一部埃斯庫羅斯的戲劇。但他好像從來沒有從亞里士多德、西塞羅這樣的作者那兒汲取過什么營養。梭羅好像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古人在國家與公共事務方面積累下的智慧。像他在《瓦爾登湖》里講的那類只管滿足個人基本需要便不再考慮其他的想法,假如西塞羅聽了,估計會用上全部氣力與之斗爭到底吧。
真正讓人驚異的,不是梭羅對公共事務與社會的運轉機制懂得如此之少,而是他在懂得如此之少的情況下對自己的那點想法有那么大的確信。他確信自己信仰和追求的東西可以并且應該成為其他人信仰和追求的東西。他要用自己那把鋼尺量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我覺得,約瑟夫·拉茲在《公共領域中的倫理學》一書里申論“多元價值”時所舉的一個例子很切合梭羅的情形。拉茲講的是水手,他說有水手愿意放棄安穩幸福的家庭生活而換取一種更自由的生活,按照水手的邏輯,是“放棄了在家庭里面可以獲得的較少的快樂,而在海上獲得了更多的快樂”。但拉茲說,其實不是的?!叭绻麅r值多元論是正確的,那這種觀點就完全錯了。個人所失去的根本不同于他所得到的。即使是成功了,也有損失,所得超過所失的判斷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他不過是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而不是那種生活方式,兩者都是好的,并且不能做出程度的比較?!保ńK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209頁)事實上,梭羅就是那個水手,他放棄了社會化程度高的生活,而選擇過簡樸的、親近自然的生活。這種選擇本身無可厚非,但梭羅錯就錯在認為自己的選擇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并對別人的選擇鄙夷不屑(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寫道:“在一個高度的文明底下,人的心和人的腦子變成了糞便似的肥料?!保?。
說到底,梭羅是個簡單的人,他的思想是簡單的,他的生活也是簡單的?;蛘哒f,正因為他的思想是簡單的,他的生活才能是簡單的?,F在,我們的環境是復雜的,思想也不能不是復雜的,而有些人卻在想像簡單的生活;其實他們想的并不只是簡單的生活,他們想的是在豐富、安逸、美滿的生活和簡單、平和、自由的生活之間實現任意切換?!拔嵛匆娖淇梢病?。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