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天命觀的差異:君權神授、 無關小民Vs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春秋時期繼承周代并發展出的“先民后神”、“人為神主”思想,是把西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精神推展開來。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春秋時期繼承周代并發展出的“先民后神”、“人為神主”思想,是把西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精神推展開來。
嚴格說,天命觀念是周人提出來的。商朝的天帝是商王室的祖先神,商王族的統治合法性就源自于他們是神子神孫,紂王在周人崛起并嚴重威脅到商朝的情況下,仍然非常自信地表示:“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西伯戡黎》),因為他是合法的天帝子孫,其神子神孫的高貴血統,注定了要受到天帝保佑。
但牧野之戰和周公東征分別消滅了紂王和武庚,“生不有命在天”的合法繼承者消失了,周人便提出了天命轉移的觀念,所謂“皇天上帝改闕元子”(《尚書·康誥》),作為方國聯盟盟主的天子,如果不能很好履行自己盟主的職責,保護各方國成員們的利益,天帝便會放棄對盟主家族的保佑,轉而選擇另一家族將其取代,而不是只有一家神子神孫永恒坐莊。周人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蔡仲之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