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碳盤查,節電107億度
在剛剛過去的7月,歐洲和河南相繼發生嚴重洪災,此時此刻,許多人正遭受著失去親人和家園的痛苦。
科學家們指出,氣候變化是這一波極端天氣背后的重要推手。由于氣候變化,與天氣、氣候和水文有關災害的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只有減緩全球變暖,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極端天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并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以內的措施。
2℃是不該逾越的臨界點。
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需要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而企業的參與也至關重要。
2021年7月,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發布了《企業碳中和路徑圖——落實巴黎協定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路》 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是全球首份由聯合國機構發布的全面指導企業實現碳中和的研究報告。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理事任洪斌發布《企業碳中和路徑圖》。
報告聚焦占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70%的基礎設施相關行業——交通運輸、農業食品、工業制造、建筑業等,收錄了全球55家企業值得借鑒的減排舉措。伊利作為農業食品業的代表案例入選,報告詳細分析了伊利減排行動亮點,以及對其它企業的經驗啟示。
標準化、精細化的碳盤查
企業只有知道自己每年到底產生了多少碳排放、排放最多的是哪個環節,才能確立減排目標和重點方向。這個摸家底的過程叫做“碳盤查”。
聯合國報告認為,伊利碳中和舉措中的一大亮點,即是通過長期、專業的碳盤查,建立起對自身碳排放量的清晰認知。
伊利是行業內首個具有自主碳盤查能力的企業。自2010年起連續11年編制《碳盤查報告》,對旗下所有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系統核算。伊利還組建了一支百人團隊,專門負責年度碳盤查,并提出節能減排舉措。
碳盤查計算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京都議定書》規定控制的六種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由于這六種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強弱各不相同,一般以二氧化碳作為參照氣體,把其他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折算成產生同樣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量進行統計。
碳盤查是一個耗時長的復雜過程,需要高度細化完善的數據。聯合國報告認為,伊利的碳盤查有兩個經驗值得其他企業借鑒。
第一個經驗是,企業需開發完善的IT系統來實現原始數據收集的標準化和自動化,減少人工操作,提高盤查準確性。
伊利斥資300萬元建立了環保、能源大數據管理平臺——EHSQ管理信息系統,將環境保護和能源管理體系固化在信息系統中,實現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管理、環境監測及能源消耗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碳排放量的統計分析等管理過程的數字化,極大提高管理效率,使數據分析和風險控制更加精細化。伊利的碳盤查甚至精細到把滅火器、開關等小型設施也包括其中。
第二個經驗是,企業應該在初始階段就遵循國際標準,這從長期看來能夠節省大量工作。 伊利在初次啟動碳盤查時就依照ISO14064標準及《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開展,確保覆蓋了廣泛的排放源。如此一來,伊利的數據可以輕松契合碳披露項目CDP報告系統和 MSCI評級體系,且有助于年度流程的標準化。
11年節約107億度電
得益于多年來標準化的碳盤查工作,伊利能夠在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有效率地進行節能減排的能耗管理,把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分解下發到各事業部。
從2014年開始,伊利投入9000萬元人民幣用于將燃煤鍋爐改造為天然氣鍋爐。與煤炭相比,天然氣具有較高的熱值、較低的二氧化碳和粉塵等有害物質的排放,因而是更加清潔的能源。
到2020年底,除三家工廠因當地供應不足未能采用天然氣鍋爐外,伊利所有工廠均已使用天然氣鍋爐。全部更換天然氣鍋爐的單位在更換后較更換前合計減排58萬噸/年。
伊利還通過余熱回收、熱泵等一系列綠色技術,提高工廠的能源利用效率。對鍋爐排煙熱損失進行改善,將蒸汽冷凝水、連續排污水熱能回收,提高鍋爐給水溫度,減少天然氣使用。截至2020年年底,伊利旗下19家工廠被工信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得益于2020年推進的專項節能項目,伊利節約用電4800多萬度,節約天然氣430萬立方米,節約煤2.8萬噸,節約水400萬噸,并成功將運營成本降低1億元。從2010 年起的11年間,伊利累計減排65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節約了107億度電。
2012年以來,伊利每噸終端產品的碳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12年的377千克CO2e每噸下降到2019年的214千克CO2e每噸。
伊利降低加工制造環節碳排放的努力,得到了聯合國報告的肯定,被認為是伊利碳中和舉措的另一大亮點。
上游牧場納入碳盤查
每一樣食品在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前,都經歷了從種植養殖,到加工、儲存、運輸、零售等層層環節,每個環節均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
聯合國報告指出,對于食品制造商而言,約九成的碳排放其實是產生于企業自身加工制造之外的環節,如原料采購、包裝、物流等。
大多數碳披露項目只要求企業披露其所擁有和控制的排放源產生的直接和間接(如外購電力)的排放,而并不強制要求披露由企業運營造成,但并非來自企業擁有和控制的排放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這種間接排放主要涉及企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而伊利從2017年開始,將產業鏈上游牧場的碳排放也納入自身碳盤查范圍,在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方面體現了更大的擔當。
伊利合作牧場。
牲畜的甲烷排放是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食草反芻動物的腸道發酵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全球10.5億頭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
為降低奶牛養殖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伊利積極測算并控制合作牧場奶牛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奶牛營養評估體系(DNAS),合理優化奶牛日糧配方,選用營養價值高且奶牛易消化的苜蓿草和青貯玉米作為主要的養殖飼料,提升奶牛消化和吸收速率,減少奶牛腸道發酵甲烷排放。
伊利在合作牧場推廣指針式噴灌節水設備給苜蓿澆水。
此外,家畜的糞便在儲存和管理過程中也會產生甲烷和氧化亞氮,飼料生產環節也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排放。
伊利自2013年起推行“種養一體化”模式,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銜接。通過推動“種養一體化”,山東綠草源牧場將牛糞當作牧場外麥田的肥料,有效消納糞污、培肥地力;而小麥收割后,麥秸又可以做成粗飼料,滿足牧場飼料需求?!胺N養一體化”,解決了奶?!俺浴焙汀袄眱纱箅y題,實現了物質與能量的循環。2020年伊利“種養一體化”項目覆蓋272座合作牧場。
伊利還推動已投產的牧場建立黑膜沼氣池,收集氧化塘產生的沼氣并進行燃燒,減少牧場甲烷的排放量;并且推動建設沼氣發電系統,實現糞污的資源化利用。
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
對上游牧場的節能減排管理,只是伊利“綠色產業鏈”的一部分。伊利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模式,在牧場和工廠建設、制造、運輸及消費的整個過程中考慮并融入綠色理念。
在包裝環節,伊利全面實施綠色包裝,從包裝減材設計、綠色包材的應用到使用后的回收利用,創新4R+1D模式,即拒絕、重復利用、可回收、輕量化和可降解,全過程降低對環境的影響。2019和2020兩年中,伊利產品塑料包材用量節約3350噸,紙包材用量節約9520噸。
伊利旗下品牌金典采用經過FSC認證的包材,是中國第一家采用FSC認證無菌紙盒包裝的乳品企業。2020年,伊利共使用FSC包材238億包,相當于超90萬畝森林得到了妥善的可持續管理。
此外,伊利部分產品還采用了比愛克林包裝,與傳統紙盒或包裝瓶相比,能夠減少50%-60%的包裝質量;在特定條件下可100%回收的輕量化PET包裝也被應用到伊利的產品中,實現包裝的輕量化、可回收。
在物流環節,伊利依據國家及地方車輛尾氣管理要求,嚴格控制國四及以下車輛的使用,通過提升車輛滿載率、優化物流路徑、全程GPS跟蹤精準定位等舉措,提升產品運輸過程的車輛使用率、周轉率,減少物流車輛數以及汽車尾氣排放,最大程度降低運輸環節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影響。
伊利通過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模式,實現從源頭控制能耗,節約資源,削減污染物產生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
前行中的綠色領導力
完善的組織架構和清晰的職責定位是可持續發展治理機制的基石。伊利對綠色發展的堅持和實踐,得益于其設置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秘書處-可持續發展聯絡員”的管理架構。
伊利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由集團董事長潘剛擔任主席,統籌管理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下設秘書處及管理平臺,負責推進日??沙掷m發展工作,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在每個事業部、職能部門各設立1名可持續發展聯絡員,負責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推進與實施。
伊利把可持續發展分為產業鏈共贏、質量與創新、社會公益、營養與健康四個行動領域。在委員會的指導下,伊利集團、事業部和工廠在這四個行動領域中展開密切合作。
“伊利質量管理部門、工廠和其它相關方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都有著清晰定位?!甭摵蠂鴪蟾嫒绱嗽u價道。報告認為,制定完善的碳中和組織架構和指導原則是伊利減碳行動的第三大亮點。
伊利還發揮龍頭的引領作用,將環保理念傳遞給整個產業鏈所有合作伙伴。2020年,伊利與供應商多次交流互動,推動114家供應商應用可降解、可循環的材料及標準化的加工工藝,引領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可持續供應鏈。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響應這一國家目標方面,伊利再次走在前頭。于2020年10月24日聯合國日,率行業之先,第一家承諾實現碳中和,制定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三級目標體系”。
一級目標實現乳制品溫室氣體噸產品排放量逐年遞減,到2030年單噸乳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2年減少40%。二級目標實現減少乳制品噸產品綜合能耗,到2030年生產單噸乳制品綜合能耗較2019年下降6%,污染物100%達標排放、合規處置。三級目標實現推動基層單位節約水、電、氣、汽、冷、煤、汽柴油的使用,到2030年生產單噸乳制品電耗、水耗、天然氣耗用、蒸汽耗用整體較2019年下降6%等。
“碳中和‘30·60目標’對于企業來說,是必須要承擔的艱巨任務?!币晾瘓F副總裁趙昕在報告發布會現場表示。
伊利創新中心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植物吸收和降解動物糞便,同時考慮在牧場選址上落實低碳原則,例如與高緯度地區牧場合作,以降低奶牛產生的碳排放。伊利還將與各個工廠所在地政府積極溝通,爭取獲得綠電直接采購配額。
未來任重而道遠,伊利將繼續負重前行,持續向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邁進,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極端天氣提供創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