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廁紙錢”到百億規模:“增高針”的來龍去脈
生長激素最初從人類腦垂體中提取,當時僅用于治療患有嚴重生長激素缺乏癥的兒童。直到1980年代,科學家才通過基因重組技術得以合成生長激素。
“如果他的骨骺已經閉合了,給他開生長激素,這就等于前面有一堵墻,還在拼命地踩油門,這不是車毀人亡嗎?”
長春高新在股市中被冠以“東北茅臺”的稱號,可見生長激素產品利潤空間之大。2018年至2020年,長春高新的基因工程/生物類產品的毛利率均超過90%。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0年11月6日,上海2020進博會展出的諾澤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
2021年8月4日,新華社刊發的一篇報道指出,近年來,醫學上主要用于矮小癥的“增高針”治療悄然興起。所謂“增高針”其實就是注射生長激素。專家認為,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8月5日開盤,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的龍頭企業長春高新(000661.SZ)跌停,最終跌幅為10%,市值一天蒸發逾120億元。業內另一上市公司安科生物(300009.SZ)的市值也一日跌去26億元。
當天,長春高新和安科生物均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應稱,生長激素產品經過幾十年的臨床應用,證明了產品的安全有效性,且公司相關產品均銷售至符合法規要求的醫療機構。
生長激素最初從人類腦垂體中提取,當時僅用于治療患有嚴重生長激素缺乏癥的兒童。直到1980年代,科學家才通過基因重組技術得以合成生長激素。
此后,生長激素進入商業化階段,適應癥范圍也不斷擴大。國內的生長激素市場在二十多年前起步。西部證券在2020年6月發表的研報中指出,2019年中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為60億元,預計到2024年有望超過150億元。
長春高新在股市中被冠以“東北茅臺”的稱號,可見生長激素產品利潤空間之大。2018年至2020年,長春高新的基因工程/生物類產品的毛利率均超過90%。
“有一堵墻,就不能再踩油門”
二十多年前,在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金自孟教授在現代內分泌學奠基人之一史軼蘩教授的指導下,往患者身上注射了國內第一針生長激素。
這一針生長激素是舶來品。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垂體-性腺學組負責人伍學焱教授從1993年開始關注生長激素。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1990年代,國外的生長激素產品就已進入中國,北京協和醫院是國內最早使用生長激素的醫院。
半個多世紀前,美國的研究者Raben MS首次從人類腦垂體中分離生長激素,并報告了生長激素對人類生長的影響。由于來源稀缺、產量少,生長激素最初僅被用于嚴重生長激素缺乏癥的治療上。
“一個兒童一年的生長激素用量,大約需要100具尸體的腦垂體?!蔽閷W焱說。
公開信息顯示,1985年春天,美國四名年輕人因為注射了人類腦垂體制成的生長激素,均患上瘋牛病死亡。當年10月,美國FDA迅速批準了一家生物制藥公司進行重組人生長激素的銷售。
此后,人源生長激素被徹底拋棄。隨著重組人生長激素的不斷改良,適應癥范圍也得以逐步擴大。
美國FDA官網顯示,從1985年至2007年,FDA批準了生長激素缺乏癥、慢性腎功能不全、Turner綜合征、Prader Will綜合征、小于胎齡兒、特發性矮小、SHOX基因缺乏、Noonan綜合征以及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癥等十余種適應癥。
在國內,各家生物制藥公司正在加快申請適應癥。比如,截至2021年7月,安科生物共有7個適應癥獲批,其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