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女孩的九年》,為什么談得越久分手越難?
近日,舞蹈演員陳露連續發文,稱與歌手霍尊有長達九年戀情,曾為其放棄事業,卻換來霍尊出軌、冷暴力,伙同朋友和律師恐嚇威脅。目前霍尊通過工作室以一封手寫信回應,稱“必須要給大家一個誠懇的交代”,但許多事實細節尚未明確回應。
同時,事態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網絡文化工委發聲,呼吁對其進行行業聯合抵制。
為何那些拖得越久的戀情就越難以分手?
顯而易見的一個原因便是雙方在經濟上的卷入。一段長達九年的戀愛,而且是奔著結婚去的(至少女孩子這么相信),很有可能金錢付出方面也無異于一場婚姻。
陳露在文章中寫道,自己用著便宜的淘寶貨,卻一直給霍尊買體面的演出服和手表,這些年下來,花了有幾百萬。據稱陳露朋友的微博網友@王萌Monroe 發文提及,最終導致他們撕破臉的,是霍尊并不愿意賠償一開始答應的數額,而讓朋友警告她想想“吳秀波是怎么把陳昱霖送進監獄的”。
事實上吃瓜容易,但瓜到底是怎樣長成的,旁人卻往往無從知曉。姑且僅就目前看到的信息推測,如果換位到當事人去思考,不管是霍先生的拖拖拉拉還是陳小姐的不依不饒,其實都有著一定的心理學上的原因。結束一段親密關系,過程中往往糅雜著堆積的不滿和未了的情誼,身在其中肯定難以一下子撇得那么清。
如果按照陳露描述的那樣,霍尊早有分開之意(認為自己找得到更好的),卻又遲遲不開口,一邊帶陳露挑婚戒,一邊讓其他人幫忙勸退,原因是“以我的身份不能主動提分手,要讓露露先開口”。這有可能是出于以下兩點:第一,主動提分手的人往往會承受更大的內疚。社會心理學者羅賓·M.??颂兀≧obin M.Akert)在1998年一份沒有公開發表的研究中指出,如果一個人發起結束一段關系,往往會感到內疚,甚至會出現頭痛和睡眠不規律等身體癥狀。
第二,來自人際的壓力也會促使他不敢輕言分手。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感情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身邊所有人的事,朋友親戚長輩都看著,特別是公眾人物,談不談戀愛還是所有群眾和網民們的事。
據爆出來的聊天記錄來看,霍尊功成名就之后開始嫌棄結識于微時的女友,有“我今時今日的社會地位還跟她在一起,對她就是一種恩賜了”這樣的句子,因此觸犯了眾怒。
當然,指出這一點并非轉嫁責任,畢竟現在的明星們公開戀愛和坦然分手的也很多,誰心虛誰知道。
2018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猶他大學、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視角,為我們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留在一段既不快樂也不滿足的關系中。在為期十周的時間里,他們對1348名處于戀愛中的參與者進行了跟蹤調查,后來又對其中500名考慮分手者在進行了2個月的跟蹤。
這兩項研究表明,依賴性更強的人也會認為自己的伴侶依賴于這段關系,所以不能由自己發起分手。追溯霍尊的成長痕跡可以發現,單親母親一手帶大的他,或許是依賴性極強的一個人,他有可能是習慣于女友對自己的好,對這種好既享受又厭倦。
陳露有沒有依賴于這段關系呢?在她的陳述中,答案也是肯定的。她在長文中提到,自己為霍尊放棄了自己國家二級演員的事業,一心做個隱形情人,甚至在被狗仔隊拍到之后被要求取消微博互關都愿意。
在我看來,她陷入了一種關系依存自尊,這是一種個人對待關系的不健康形式,以犧牲自己的需要為代價來滿足其他人的需要或關系的需要。在親密關系中,這會導致她的自主性被擠壓得越來越不可見。
對一段努力維系了九年的感情說再見,是挺心酸的一件事。好在,這一切來得并不晚,“不管結果如何,我的太陽明天都會照常升起”。30歲,她依舊美麗,可以大步前行。我想告訴陳露一個好消息,六年前,一個來自世界上近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發現,盡管女性在分手中承受的痛苦程度更高,不管是身體還是情緒上,但她們能夠比男性更充分地恢復,并在情感上變得更強大。
*此文所涉相關事實仍未完全厘清,作者僅就目前可見之信息進行分析,目的在于呈現有關社科研究,促進讀者對健康親密關系養成的思考。如后續出現重大事實變更,本文將在城市畫報微信公眾號評論區勘正。請讀者留意。
參考資料:
Eli J. Finkel, et al. Mispredicting distress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 Revealing the time course of 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8.
C Raymond Knee, et al. Relationship-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Samantha Joel, et al. How Interdependent Are Stay/Leave Decisions? On Staying in the Relationship for the Sake of the Romantic Partn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8.
Craig Eric Morris, et al. Quantitative Sex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the Dissolution of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文/莊小哥,果殼聯合創始人,“科學藝術研究中心”主編,著有《愛與性的實驗報告》)
(來源:城市畫報)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