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維權姿勢,為何從發律師函紛紛轉向報警?
“吳亦凡事件”給飯圈文化與粉絲文化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除了少數“腦殘粉”還在抱團“救哥哥”,不少粉絲開始反思自己的追星歷程,主動脫離飯圈,不再追星。再加上各平臺更為重視對病態追星行為的清理,娛樂圈的亂象開始有了被遏止的跡象。在此基礎上,明星應該更為慎重同時也更為大膽地使用報警手段,把自身從一地雞毛的造謠土壤中擇出來,把時間與精力更多地用于專業方面,以作品而非流量說話。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多位明星采取報警等方式維權,先是林俊杰、潘瑋柏因被實名舉報“吸毒”而發律師函,后是何炅、井柏然、包貝爾、范冰冰報警,稱被“謠言中傷”,還有黃磊因女兒黃多多怒而報警。那一周,被形容為“內娛集體報警周”。
這一輪報警行為,發生在“吳亦凡事件”發生之后,有人稱“吳亦凡進去之后,爆出許多猛料”,于是,上述多位報警人,被當成了“猛料當事人”。觀察這一系列報警行為,會發現一個現象:明星發律師函已不足以“證實清白”,唯有“報警”才能顯得身正不怕影子斜。
明星報警此番密集出現,其實有被網友“逼迫”的成分在。以往明星捍衛名譽權,多采取發律師函的形式,作為第二選擇,報警的幾率要低得多,但律師函發多了,也給網友留下“拉大旗作虎皮”的印象。尤其是吳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