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洪峰的魔力:

“Strongenergy”,保羅馬克用這個詞來形容馬特洪峰的魔力。采爾馬特人對馬特洪峰的崇拜不是宗教信仰式的,而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贊美;他們并不是匍匐在它的腳下祈禱,而是從它那里源源不斷地汲取著靈感和力量。

這種靈感和力量讓采爾馬特人認同和堅守自己的文化身份,旅游業的現代化沒有改變采爾馬特人,而是采爾馬特人把現代化融進了傳統生活里。

責任編輯:楊嘉敏

七月初,我上山去看大名鼎鼎的阿爾卑斯山黑臉綿羊。一大早我就從采爾馬特村乘登山火車上到了馬特洪峰對面的高山牧場。下了火車才發現山上一切都被籠罩在云雨中。四下一片寂靜,沒有任何活動的影子,不知羊群在什么地方。

我跟著山上徒步小道的指示牌走,前面十米以外什么也看不見。走了二十多分鐘,耳邊傳來一陣輕微的叮叮當當的鈴聲,我心里一陣高興:羊群就在前面。

一抬頭,眼前的小山包上赫然出現了一個模模糊糊的似乎沒有臉的“怪物”,卻顯然在居高臨下地觀察著我。我使勁克制住想轉身逃跑的沖動,定眼望過去——正是我要尋找的黑臉綿羊。

一抬頭,有個沒臉的“怪物”看著我。 (秦昭/圖)

這些罕見的阿爾卑斯綿羊,讓我對采爾馬特這個世界頂級滑雪度假村的發展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馬特洪峰下的這個小山村里該是深藏著多少有趣的歷史和有趣的人。

死神啟動的系列喜劇

到了采爾馬特村,我沒有在村子里逗留,直接就穿過村子向山上走去。這是一條被稱為“谷倉小道”的徒步線路。之字形的山路在高山草甸上穿過,越來越高,采爾馬特村逐漸變成了腳下山谷里一片模糊的建筑。在山路的兩側偶爾有幾處十分老舊的小木屋,歪歪斜斜地立在雜草里,它們都是建于13到16世紀的老谷倉。強烈的陽光,與被歲月浸潤成黑色的木頭形成了強烈的光線反差。遠處的山坡上有一片剛剛被割倒的野草,一個村民在用長耙子把草摟到一起,那是牲畜們過冬的口糧。三、四百年前采爾馬特村的場景出現在我的眼前,時光似乎停止了。

想著剛剛才離開的采爾馬特村里熙熙攘攘著各國游客,望著對面山頂上現代化的高山纜車站,我無法想象一百多年前這里還是一條遠離歐洲文明世界的窮山溝,每年冬季被大雪封閉,一連數月與世隔絕。

一切的變化都因為那座奇美的雪峰——馬特洪峰。

從山上俯瞰采爾馬特村 (秦昭/圖)

十八世紀中期,一位名叫彼得·托馬斯的植物學家為了尋找阿爾卑斯山區的高山植物,一路跋山涉水翻過海拔三千多米的埡口來到了這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山村。首先映入他的眼簾的不是山谷里的奇花異草,而是一座身形極為奇特的山峰,它如同一把銀灰色的倚天之劍傲立在山谷的盡頭。植物學家的日志第一次讓外面的世界得知了藏在深山無人識的馬特洪峰。

那時的采爾馬特村只有不多的幾戶貧苦山民。他們靠上山放牧為生,偶爾有人下山交換些農牧產品,趕著驢下一趟山要走好多天的驢道,村里很多人一輩子連鄰近的山溝都沒去過。全村只有小教堂的牧師識字。

而山外的世界,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豐碩成果已經激發了人們超出了豐衣足食之外的精神需求。從英國發源的阿爾卑斯運動驅使著那些富于探險精神的歐洲人四處去征服一座座阿爾卑斯雪峰,去創造新的登山紀錄。

1880年的采爾馬特,背后是馬特洪峰。 (秦昭供圖/圖)

由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