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負面事件多發,企業需緊繃質量安全弦
2021年7月共收集企業社會責任負面事件133件,醫藥行業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最為突出,互聯網行業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金融行業合規治理問題也值得關注。
2021年7月,企業產品質量和銷售違規問題多發,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收集的133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安全與健康、消費者責任領域事件占比超過一半,分別為34%、24%;從行業來看,醫藥行業發生負面事件最多,達到33件,占比25%;其次為制造業(27件,占比20%)和休閑服務業(15件,占比11%)。
醫藥行業成為負面事件曝光最多的行業。33起事件中,生產和銷售劣藥假藥、未按照處方要求銷售的事件占比超六成,包括廣州康純醫療器械公司“借疫炒作”、常州新春醫療器械公司生產銷售不合格“一次性防護口罩”,陽江廣龍藥業“山藥片”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等。此外,醫藥行業內部治理問題也值得關注,曝光事件包括價格壟斷、偷稅漏稅、行賄受賄等。
圖1: 7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議題分布(%)
圖2: 7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行業分布(件)
圖3: 7月醫藥行業社會責任缺失突出問題(件)
醫藥企業需堅守質量安全責任
在醫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之下,政策大力支持醫藥企業創新藥研發、提供多元醫藥服務,加上疫情反復影響,促使居民健康保健意識提升,給醫藥行業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根據中泰證券對2021年1-7月醫藥板塊走勢分析,醫藥板塊收益率2.7%,同期滬深300收益率-2.7%,跑贏滬深300收益率5.4個百分點。
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同步跟上。不同于其他行業,醫藥企業的產品質量、銷售操守直接影響公眾生命健康。質量責任應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原料采購、研發、生產、銷售等全部經營活動應該圍繞質量展開,時刻緊繃質量安全的弦。
醫藥行業質量安全事件頻發,嚴重者如“毒膠囊”“假疫苗”等性質惡劣事件,侵犯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瓦解公眾對醫藥行業的信任,也會使醫藥領域的投資窗口收窄,新藥研發和創新陷入停滯,最終對消費者和行業都造成沉重打擊。
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督管理統計年度報告(2020年)》可以看出,違反藥品藥械質量管理規定,違規生產、銷售假藥劣藥、醫療器械,仍是目前醫藥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圖4:全國查處假劣藥及醫療器械案件情況
領先藥企公眾健康責任待加強
作為南方周末企業社會研究中心深度追蹤的幾個行業之一,2021年南方周末對醫藥制造上市企業100強開展調研,設置質量安全、創新研發、合理用藥、健康公平、環境保護5個維度17個指標評價醫藥企業公眾健康責任表現,結果顯示,百強企業表現平均分為16.95分(滿分31分),達到及格線(18.6分)的企業僅有46家,占比不足五成。領先藥企的公眾健康責任表現與其經濟規模有待進一步匹配。
醫藥企業公眾健康責任得分(Top10)及利潤排名情況
數據來源: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醫藥企業公眾健康責任觀察報告(2020-2021)》
行業頭部企業代表著前沿技術、先進模式和未來趨勢,其經營模式、研發方向、生產工藝和營銷活動,會在全行業產生標桿效應?;鶚I長青的企業總有利潤之上的更多追求,領先醫藥企業需將自身發展融入醫療改革大局、人口結構變化、健康需求多元化的趨勢之中,全方面考慮藥品質量安全監控、健康服務可及性等可持續發展議題,不斷提升研發實力與產品性價比,更好地獲取利潤、服務社會。
7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一、145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
涉及領域:消費者責任
事件回顧:7月19日,工信部通報下廚房、虎牙直播、永輝生活等145款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所涉問題包括欺騙、誤導、強迫用戶,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等。
警示:此次通報的APP主要集中在醫療健康、電子商務等領域,企業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每日強行或暗中收集個人信息,為用戶精準畫像、推送廣告,甚至售賣個人數據。專項治理APP問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的暫行規定》即將發布,此類行為將受到嚴懲。
二、快手等傳播兒童軟色情表情包被約談
涉及領域:責任治理
事件回顧:7月21日,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快手、騰訊QQ、新浪微博、小紅書等平臺因傳播兒童軟色情表情包、利用未成年人性暗示短視頻引流等問題被約談。
警示:不同于一般的色情內容,未成年人軟色情較為隱晦、含蓄,圖片視頻的發布者、制作者使用兒童形象制作表情包、視頻,發布帶有性暗示信息,賺取流量。平臺對于該問題,需有高度識別能力,并加大審核和打擊力度。
三、滴滴出行因隱私安全被下架
涉及領域:消費者責任
事件回顧: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報表示,滴滴出行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通知應用商店下架。7月9日,又下架了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
警示:6月30日,滴滴出行登陸紐交所,成為年內赴美上市最大IPO。下架通知發布后,滴滴出行市值縮水350多億美元。滴滴在中國有3.77億名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名年活躍司機,影響范圍巨大,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四、迅雷等11款軟件彈窗“騷擾”被點名
涉及領域:消費者責任
事件回顧:7月18日,江蘇省消保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PC端應用軟件網絡彈窗問題,迅雷、暴風影音、小鳥壁紙等11款軟件被點名,問題主要包括彈窗內置病毒、不能一鍵關閉,且內容涉嫌詐騙、低俗等。
警示:彈窗廣告頻繁跳出,影響用戶正常工作生活,部分內容還存在詐騙、色情、暴力信息,成為信息時代的“毒瘤”。專家建議提高罰款數額、增加信用懲戒,整治企業屢教不改的問題。
五、進出口銀行等4銀行內控問題被罰近3億
涉及領域:合規管理
事件回顧:7月16日,銀保監會公布罰單,民生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進出口銀行因內控管理不完善、業務制度不健全、資金投向不合規等問題,被罰款2.98億元。
警示:疫情使經濟不確定性增加,防范系統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關鍵,合規經營應成為各大銀行業務活動的底線,銀行需提升風險意識、加強人員培訓、應用數字技術,不斷強化內控合規建設,服務社會經濟平穩運行。
六、中金支付11項違規被罰1526.59萬元
涉及領域:合規管理
事件回顧:央行7月23日披露信息,中金支付11項違規被罰沒1526.59萬元,違法違規行為包括未能有效落實特約商戶管理責任,未能有效發現客戶異常情況等,時任總經理史佳樂也被予以警告并處罰款23.2萬元。
警示:這是支付機構今年收到的第二張千萬級罰單。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檔案、落實商戶巡檢義務等問題,說明中金支付未了解商戶便亂放支付通道,是監管三令五申的違規行為。大數額的“雙罰”警示企業管理者,為利潤而忽視合規,將付出沉重代價。
七、學大教育等3家校外培訓機構被處罰
涉及領域:消費者責任
事件回顧:7月,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依法查處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發布違法廣告、無證辦學、價格違法等行為,學大教育、ABC外語培訓學校、51talk被點名并處罰。
警示: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7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大刀闊斧推進校外培訓改革,力求根治虛假宣傳、超前培訓、販賣焦慮等亂象。在全新的監管環境下,校外培訓機構需要強化教育的公益屬性,配合樹立行業新標準,推動校外培訓回歸理性、健康發展。
八、廈門如家酒店被曝暗藏攝像頭
涉及領域:責任治理
事件回顧:7月7日,福建廈門警方通報長青路如家快捷酒店被曝暗藏攝像頭事件。經調查,攝像頭為犯罪嫌疑人劉某煌為滿足個人變態欲望入住酒店時偷偷安裝,警方已將犯罪嫌疑人依法拘留,同時敦促酒店徹查整改。
警示:酒店、民宿等場所暗藏偷拍攝像頭,甚至相關影像被售賣的事件屢次曝光,即便攝像頭并非酒店安裝,酒店也有責任在客房內對攝像頭等拍攝設備進行排查,保證入住房客的個人隱私安全。在此事件中,酒店沒有盡到保障客戶隱私安全的責任。
九、西門子南京工廠加班超時被罰
涉及領域:員工責任
事件回顧:7月1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消息顯示,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因2020年8月份至2021年2月份期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時加班問題,被南京市江寧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罰款12900元。
警示:該事件經專家投票入選十大警示事件的原因,不是性質的惡劣性,而是罕見性。勞動法第四十一條明文規定每日加班不得超過一小時,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但目前越來越多人身陷職場過勞情境,該項金額不大的處罰,對企業來說,有反思意義;對員工來說,有啟迪意義。
十、梧州黃埔化工藥業等3藥企達成壟斷協議被罰
涉及領域:公平運營
事件回顧:7月21日,江蘇省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對梧州黃埔化工藥業等3家企業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信息顯示,梧州黃埔化工藥業、蘇州優合科技、江蘇嘉福制藥通過會面、微信、電話等方式詢問市場行情,協商中國藥典(CP)標準的樟腦銷售價格,簽訂壟斷協議并實施壟斷,合計罰沒超過1600萬元。
警示:藥品價格關系國計民生,醫藥領域商業賄賂、操縱市場等行為造成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虛高、醫?;鸫罅苛魇?,增加群眾就醫負擔。隨著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體系的完善,企業投機取巧的行為,不僅會迎來巨額罰單,還將背負污點歷史,最終作繭自縛。
評選方法和流程
“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評選采取專家投票法。月初,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上月發生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并從中篩選出候選事件。之后,隨機邀請9位智庫專家進行“背對背”投票,按總得票數由高到低評出“月度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掃碼閱讀:藥械質量事件頻發,企業需堅守安全底線——6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