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調共同富裕: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文件發布兩個多月后,中央再度開會研究共同富裕問題。

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聚焦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問題。會議進一步明確共同富裕的具體內涵、努力方向和實踐路徑,強調要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強調共同富裕并非意味著“先富帶動后富”這個階段已經完結。在沿海地區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仍要先富帶動后富,但是從目前階段來看,共同富裕的權重正在增加。

為完成這一目標,上述會議再提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進一步強調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的思路下,還提出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信托研究中心主任趙廉慧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我國從事慈善事業有著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如果按照中央的精神大力鼓勵慈善事業的發展,將會對第三次分配形成極大的促進作用。

從“先富帶動后富”到“共同富?!?/h3>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敝泄仓醒肟倳?、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與共同富裕的內涵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各地區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也不盡相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難以短時間內全面鋪開,迫切需要選取部分條件相對具備的地區先行先試、作出示范。

去年以來,我國加快對共同富裕的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近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也已經印發。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采取的發展重點有所調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在王勇看來,共同富裕既是我國發展階段的必經之路,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產業升級階段,居民對于高質量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會隨之提升,但是,如果收入分配過于不平等,消費難以整體升級,不利于進一步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不僅如此,強調共同富裕并非意味著“先富帶動后富”這個階段已經完結。在沿海地區繼續發展的過程中仍要先富帶動后富,但是從目前階段來看,共同富裕的權重正在增加。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還強調,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6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先行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和文明和諧美麗家園展示區四大戰略定位,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試、作出示范。

從全國范圍看,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基礎明顯。數據上看,2020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所有設區市居民收入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1.96,遠低于全國的2.56。

從浙江到全國,如何推動更大范圍的共同富裕?王勇認為,有很多渠道,但最重要的是,除了收入分配外,希望能讓相對欠發達地區有更健康的升級和包容性制度增長。產業升級、經濟發展能更健康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根本上實現共同富裕。高附加值方向產業升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精神富裕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富裕不僅包括物質上的富裕,還有精神層面的普惠公平。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

王勇認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性服務業是目前影響老百姓幸福指數的短板領域,存在有效供給不足和優質資源的地區分布嚴重不均衡的問題。以教育為例,收入的不平等很大一方面來源于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從而容易形成一些社會階層流動困難的問題,影響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此外,養老、醫療、住房地區差距的擴大,一方面影響不同地區的支出結構與消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各地區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存在巨大差異以及所導致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重要的因素,會持續放大地區間收入的不平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也指出,擴大義務教育優質資源。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提供高質量的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率和覆蓋面。

“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敝醒胴斀浳瘑T會第十次會議強調,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兜底救助體系、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次分配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民政部慈善與社會工作司副司長臧寶瑞在5月9日舉行的“第三次分配:財稅政策與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研討會”上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以市場為主導、強調效率的初次分配,以政府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為主導、兼顧公平與效率,側重公平的第二次分配,以及以個人自愿為主導、強調道德機制的第三次分配。

不同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以個人自愿為主導、強調道德機制。

“(‘第三次分配’被納入重要制度安排)不僅契合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他認為,第三次分配以道德為機制,在政府的規范引導下,鼓勵社會財富向有需要的社會事業流動。因此,第三次分配的主體既有社會又有政府,二者缺一不可?!?月15日,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在“第三次分配”研討會上指出。

我國三次分配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

趙廉慧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眾和企業從第一次分配中取得實惠,這構成第三次分配的源頭活水。而一個社會越健全,就越需要激活社會力量,利用良好的創新性社會治理工具,分擔政府的社會治理功能。目前,在我國從事慈善事業有著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如果按照中央的精神大力鼓勵慈善事業的發展,將會對第三次分配形成極大的促進作用。

臧寶瑞在5月9日舉行的“第三次分配:財稅政策與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研討會”上也透露,中央已要求民政部出臺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專門文件。

為了促進第三次分配的健康發展,趙廉慧強調需要落實和完善慈善稅收政策,特別是慈善信托的稅收政策。他指出,目前,在整個慈善領域,慈善稅收政策不健全,阻礙了慈善事業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慈善機制的功能展開,成為束縛慈善事業發展的瓶頸。尤其是作為靈活、高效、安全的慈善事業的組織形式——慈善信托的稅制目前是“零規范”。如果能理順和完善慈善稅制,這將極大地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這對于促進第三次分配機制的建立意義重大。此外,因慈善事業事關公共利益,稅收優惠事關財政收入和二次分配,所以,政府部門應建章定制,對慈善事業依照法律進行嚴格和科學的監管,既要幫助、引導和鼓勵慈善事業快速和諧的發展,又要嚴防慈善事業變成輸送私利的工具。

王勇認為,我國市場化改革仍需深入推進,進一步推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仍然很重要,所以初次分配的重要性不能否定。與此同時,二次分配中政府在“收”與“支”這兩方面,以及三次分配都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完善,形成鼓勵慈善捐贈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富人和企業樂意積極投身于三次分配。談及如何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他表示,稅制改革應該更多從企業征稅向個人征稅轉變,使得在給定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讓地方政府從注重招商引資轉向更加重視人,從而打破全國勞動力市場的不統一、打破戶籍限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