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何以挾天子令諸侯?
這是有趣的一幕,在曹魏政權的腹地,反而比較多的是對劉家的紀念。也許可以說,曹魏贏得了歷史,而蜀漢贏得了記憶。
歷史總在變動,當“尊劉貶曹”的價值判斷逐漸褪色,許昌人也開始為遷都的主角曹操做點什么了。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讓我們一起走進許昌的歷史深處。
你厭惡《三國演義》里的曹操么?如果是的話,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大概多數人的答案指向了他殺盡好人呂伯奢一家的那個夜晚,而我是從這位安徽老鄉使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手段后,體會到什么叫“奸詐”。
隨著年歲漸長,閱讀漸廣,我才知道書中許多生動情節來自于作者的加工甚至虛構。說起來,挾輔漢天子,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也不是曹操的首創,董卓早就這么干了。在群雄爭霸的格局下,靠近少年天子是必要的策略,畢竟當時有皇帝的政府才是合法政府。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幽州劉虞、淮南袁術都有過奉迎獻帝的舉動,只不過雷聲大雨點小沒起到效果。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勸說他西迎獻帝,以河北的鄴城為都,但計策沒有被袁紹采納。等到發覺曹操的這一招很有效,袁紹后悔了,在袁曹隔著黃河南北對峙的形勢下,袁紹提出把獻帝遷到今天山東境內的鄄城,那里距離他的地盤比較近。時過境遷,當然被曹操拒絕。
那么,曹操為什么能夠先下手呢?
為什么是“許”?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建安元年(196年)夏天的洛陽。
從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年)定都洛陽并改名雒陽開始,這座帶有“天下之中”光環的城市作為東漢王朝都城繁盛了一百多年。但在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因關東諸侯軍隊士氣旺盛,對洛陽形成威脅,逼迫年幼的漢獻帝遷都長安,以靠近他河西的大本營。遷都之際,董卓不僅大開殺戒,更下令將洛陽城付之一炬,一代名都遭到摧毀性破壞。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殺,關中隨即陷入混亂,獻帝一直謀劃逃回舊都,然而顛沛流離,直到建安元年七月初一才得以東歸洛陽,但城里破得已經沒法住了。一開始獻帝只能住在城西故中常侍趙忠的宅子,同時派人簡單修了修宮里的一些建筑,到了八月八日才搬進宮,局促可想而知。更大的問題是跟著皇帝回來的還有后宮和扈從,加上聚集在都城的官員和軍隊,人多糧少的矛盾立刻顯現出來。
洛陽盆地是由伊河、洛河下游沖積而成的平原區,土地算是肥沃,但面積不過一千平方公里,作為帝國首都來說,京畿空間太有限了,再往外是高山大河,生活物資多要依賴外地輸入。然而當時州郡各擁強兵,交通不暢,地方給朝廷的貢奉運不過來,回到洛陽后的百官連飯都沒得吃了,治安更是一塌糊涂,甚至發生官員被士兵所殺的惡性事件。東漢中央政府時隔六七年總算回到舊都,按理說人心思定,都不想再折騰,但從上述悲苦的形勢看,遷都作為非常之舉,具有合理性。
護送獻帝東歸的幾位將領這時開始爭權,有人開始考慮外援,目光瞄向東南方向。很快,兗州牧曹操受留駐京中的衛將軍董承之邀,領兵入朝。
繁城鎮附近的潁河
曹操這時人在哪里呢?上一年冬天曹操平定兗州,當上兗州牧,勢力擴展到今天豫東的開封、淮陽一線,到了建安元年二月,曹操又擊破活動在汝南郡的黃巾軍,拿下許縣,勢力進入豫州,擴展到潁水上游,與洛陽盆地只隔了一座嵩山,成為地盤最靠近帝都的軍閥之一。
董承的計劃是引曹操為奧援,對抗居功自傲的韓暹,而曹操打的算盤是勸皇帝遷許,以便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事情進展沒有那么快,入洛后的曹操雖然很快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看似掌奪大權,但對于行遷都這樣的非常之計仍然沒有把握,畢竟他的實力在諸強中并不突出。議郎董昭建議曹操緊扣要吃飯這一點,勸后者對獻帝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p>
魯陽即南陽郡魯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位于洛陽盆地的正南方,許昌在其東北方向,相距上百公里。曹操依計而行,果然說動獻帝,車駕于八月二十七日離開洛陽?!靶音旉枴敝皇枪首髯藨B,虛晃一槍,實際路線是出洛陽盆地東南的轘轅關,穿越嵩山,一路往東南走,進入潁水流域,直接到許昌。等駐扎在梁國的楊奉等人有所察覺,想要在途中攔截,已為時已晚。到了十月間,曹操的部隊主動北上出擊,楊奉逃奔袁術,曹操的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從此牢牢控制了獻帝。
皇帝來了,許縣也名正言順改稱“許都”。從這時起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的二十五年間,許都就成為東漢末期的首都,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建安時代”。
通過上述對史事的梳理,曹操的“挾天子”之舉似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