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料”:農家子弟離開鄉村之后
“它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故事,也不是一個逆襲的勵志故事。它是一個農家子弟負重前行、充滿了矛盾沖突和困惑掙扎的故事?!?br />
四十多年來,傳統應試教育一直處在輿論批判的中心,卻又貫穿寒門學子求學始終。
隨著這項研究的傳播,背景相似的農家子弟慢慢靠攏,他們給程猛寫信,在網站寫下書評,建起豆瓣小組,彼此傾訴、共情、療愈。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相關報道詳見《對話教育學者程猛:農家子弟的苦讀很能理解,但需要被改變》
2020年5月14日,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小,如今這里只剩下一名堅守了41年的老師和兩名學生。
保研成功后,王繼陽等到的不是喜悅,而是三樁不幸:父親施暴,母親自殺未遂,外婆跳水救女兒時溺亡。
王繼陽生于四川瀘縣一個小村莊,一個沉默、暴力、陌生的原生家庭。從青春期開始,“逃離家庭,逃得越遠越好”成為他賦予讀書的意義。這個家中,外婆是他唯一的支持者。
七年前,王繼陽如愿逃離,考入西南大學,三年前,又拿到為數不多的保研名額,他卻覺得生活的路“越走越窄”。不同于傳統敘事中優秀農家子弟應有的形象——與命運搏擊的勝者,王繼陽說自己“太累了”。
這樣的農家子弟,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者程猛的研究對象。
關于寒門學子的討論經久不衰。2021年3月,程猛在一次演講中講述了他們的故事。一個月后,出身寒門的中科院博士黃國平,論文的致謝信又看哭了許多人。
“它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故事,也不是一個逆襲的勵志故事。它是一個農家子弟負重前行、充滿了矛盾沖突和困惑掙扎的故事?!痹谘葜v中,程猛展示了一張自己小學時的照片。青灰色的天,衣著臃腫的他半蹲在地上,身后是一排低矮校舍,手看上去胖乎乎,卻是被凍腫的。
“我們終究是命運的博弈者,雖然起點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是終點由我不由天?!?月24日,黃國平受邀參加母校西南大學的本科生畢業典禮,演講中,他這么說。
稍顯意外的是,隨著這項研究的傳播,背景相似的農家子弟慢慢靠攏,他們給程猛寫信,在網站寫下書評,建起豆瓣小組,彼此傾訴、共情、療愈。一個純粹的學術研究,在驅趕農家子弟純粹的孤獨。王繼陽就是其中之一。
命運的分岔路口
王繼陽“讀書兇得很”,村里人稱他為不出門的“大姑娘”。父親總鄙夷兒子安靜讀書,認為他沒有一絲男子漢氣概。
沉下心讀書最原始的原因是體力不行。餓肚子是常態,一次,連吃了一個月青菜、茄子后,因為不愿意吃水煮蘿卜,王繼陽挨了父親一個耳光。
中考時,王繼陽考了班級第一,進入縣城最好的高中。第一次月考,滿分七百五十分的試卷,王繼陽考了七百多分,成為新班級的第一名?!稗r村學生的身份也沒有阻礙我得高分”,自信心在新環境中被塑造起來。
在程猛的家鄉,像王繼陽這樣很早就展露出學習天賦的孩子,被人們稱為“讀書的料”。
2018年12月,程猛的書《“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出版。這本書始于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這群有志于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農家子弟中,少數人一次次穿梭于家鄉和越來越繁華的城市,挺過漫長而殘酷的向上流動之旅,進入高等教育。
博士論文中,學術意義上的“讀書的料”與另一個相對應的概念緊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