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上市公司爆出300億黑洞:不只上海電氣,都在玩同個“危險游戲”
在專網通信貿易網絡中,多數由隋田力控制的上游原材料商獲益最明顯。通過預收100%貨款,上市公司從銀行融得的資金很可能流入了原材料商。
對上市公司來說,盡管“收10%,付100%”的交易模式存在巨大風險,但參與其中能夠美化報表,拉升股價,甚至可能通過“影子銀行”的角色賺取利息。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上海電氣爆雷之后,專網通信領域多家上市公司接連爆雷。
2021年8月6日,上海電氣(601727.SH)發布公告稱,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黃甌于前一日不幸逝世。其妻子向媒體證實,黃甌系跳樓自盡。
過去一個月,這家位列《財富》中國500強的老牌國企狀況頻發。先是7月5日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接著7月27日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法定代表人鄭建華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上海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更早于5月31日,上海電氣發布重大風險提示公告,稱旗下控股子公司上海電氣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電氣通訊)存在大額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金額高達86.72億元。此前一天,上海電氣市值超700億元(A股+H股)。
導致上海電氣產生重大損失的子公司電氣通訊成立于2015年,主要生產、銷售專網通信產品。
所謂專網通信,區別于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公網通信,指的是為軍隊、公安、鐵路等特定部門提供的通信服務。專網通信最早起源于軍隊,1930年摩托羅拉為美國軍隊研制出第一臺對講機,即為專網通信產品。
令市場震驚的是,在上海電氣爆雷之后,專網通信領域多家上市公司接連爆雷,中天科技(600522.SH)、ST凱樂(600260.SH)、中利集團(002309.SZ)、國瑞科技(300600.SZ)等8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累計爆出包括應收賬款在內的三百多億損失風險。
從這些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它們經營的專網通信業務模式極為相似:從上游供應商處采購原材料,經過設計和加工后形成客戶所需的通信產品,再向下游客戶銷售。它們的銷售模式也如出一轍,即向上游原材料商支付100%貨款,但僅收下游客戶10%預付款。
在這些反常交易背后,一個名叫隋田力的人串聯起三十余家公司的專網通信交易網絡。
“先花未來的錢”
專網通信領域爆雷的上市公司為何均采取“預付100%,僅收10%”的銷售模式?
*ST華訊(000687.SZ)在8月4日回復深交所時解釋,允許大客戶先行支付合同總金額的10%作為預付款是“基于大客戶信用”。
*ST華訊披露的公司客戶包括富申實業公司(下稱富申實業)、南京第五十五所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一眾國有企業。上海電氣、國瑞科技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也顯示,其專網通信業務下游客戶主要為國企。
目前,上海電氣子公司電氣通訊、國瑞科技等紛紛起訴國企客戶,稱其拖欠貨款。
至于為何向上游供應商全額付款,*ST華訊解釋,公司通信業務采取“定制化開發+委托外協”的經營模式,公司只負責根據客戶需求設計產品方案等,具體生產交由外協廠商完成。外協廠商利潤不高,為保證其按計劃生產交付,先行向其全額付款。
在專網通信領域工作多年的張子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預付100%,僅收10%”的銷售模式幾乎是行業潛規則?!耙驗樯a原材料的周期長,只有100%付款后,(原材料商)才會把東西賣給(上市公司),否則上市公司根本買不到原材料?!?/p>
在這種“收少付多”的情況下,上市公司通常會向銀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