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會變成季節性流行病嗎?
科學家嘗試用模型去預測疫情走向,認為在多個條件同時滿足、越來越多的人感染后只是輕癥或無癥狀的情況下,新冠感染有可能變成像流感一樣的季節性流行病。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21年8月6日,緬甸東吁,緬甸第三波疫情暴發至今已經有三個多月,目前大批志愿者開始加入到抗疫工作當中,以彌補由于醫護人員不足所形成的防疫漏洞。
2021年過半,全球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案例已近2億。一個自疫情暴發以來就廣被議論的問題卻仍沒有答案:新冠疫情將如何結束?
然而,已經有科學家嘗試用模型去預測疫情走向,認為當多個條件同時達到,越來越多的人感染后只是輕癥或無癥狀的話,新冠病毒感染有可能變成又一種季節性流行病。
三個關鍵變量
根據模型,新冠病毒的嚴重性的減弱將與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反應變化密切相關,具體來說,有三個關鍵變量:所暴露在病毒中的量的大小、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易感性差異,以及成年人通過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所獲得的免疫。如果條件適當,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者中任何單一因素都有可能限制重癥的出現,如果同時發揮作用,就有可能快速地降低重癥出現的頻率,以及傳染性,從而令新冠有可能成為一種季節性的病毒,即雖然仍會在一定時間里造成相互感染,但以輕癥和無癥狀為主。這一研究2021年5月發表在《病毒》雜志(Viruses),由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完成。
關注所暴露的病毒量的變量是由于目前科學家所發現的病毒量與感染后癥狀之間的關系。如果暴露在較高的新冠病毒載量中,更有可能發展成重癥,這可能是因為病毒載量太高然后壓垮了人們免疫系統的應對能力。相反,如果是在更開放通風的場合里接觸了病毒且暴露的時間短,那么接觸了較少的病毒的人更可能發展成相對較輕的癥狀。這個因素還與社交隔離和戴口罩等防疫政策的執行情況有關。
不同年齡段人群在感染新冠后風險有別,比如兒童感染后一般不會發展成重癥。與兒童的輕癥相伴隨的,是成年人也可能通過感染后獲得自然免疫力或者接種疫苗后獲得免疫力減少發展成重癥的情況。對于季節性傳染病,重復感染是很常見的,大量季節性冠狀病毒感染是無癥狀的,感染者可能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已經獲得了自然免疫力,甚至還可能因為交叉免疫的效果獲得針對相似病毒的免疫力。
新冠病毒除了與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有近八成相似外,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已經識別出了多種與新冠病毒相似度超過90%的冠狀病毒,比如蝙蝠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在全基因組上相似度達到96%,另一種蝙蝠病毒RmYN02也達到93.3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