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園十五年
花3塊多買塊明初的白瓷盤子,偷偷打上蠟,在牛仔褲上“邊走邊蹭”,當宋元出手,甭管多少,賺幾K和玩一樣
■邊走邊說
[1]
中國的民間文化博大燦爛,但擋不住現代狂潮的沖擊而急劇瓦解、流失。如今每個城市都有古玩市場,它們就是民間文化正在流失的窗口。
說起來,潘家園早期能夠興起,與當時它所處的地帶有關。從交通看,地近京津高速路口,從貨源看,早年主要是來自本地,后來張蘭和雄縣的古玩行幫們進來了,再加之“良莠雜陳”,價格也算公道,隨即一發而不可收。
十五年前,在北京潘家園的市場上,最??吹降氖怯材炯揖?、名人字畫、明清大瓶、文房四寶以及種種精美的擺件。人們拿老東西換錢時,總是先挑其中的精華,從外地轉手入京的老東西,也多是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古董。那時,具有地域性的各地獨有的民間文化物件尚未流入市場。
當時逛潘家園的買家,大多相識,而且一共是三撥兒,頭四更天一撥兒,天還沒亮,這撥人是玩主,眼獨、出價也高,一般的好東西,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天亮前第二撥,此時很多東西地兒都沒動,但已經換了主人,原地不動地再賣一水。這第二撥人是京城里開店的,在涉外飯店有門臉兒,他們不管真假,只看“賣相”,因為蒙老外的錢,主要是要懂老外的審美觀念與文化品位;第三撥人,則是“大撥轟”,從早上要鬧到中午,最多到下午。
真正能夠“全天交易”,再由周日一天到周六周日兩天,那是1990年代中期前后的事了。
[2]
最早幾年,只要在北京,我屬于一到周末必逛潘家園的那種人。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此處地近勁松公寓,很多發小都住這里。我淘到些好東西、有意思的東西,經常送給他們。那時康雍乾的青花(民窯),不過幾十塊;成化、官窯,最多不過數千元。這是潘家園的全盛時期。占地也相當大,大致是從勁松橋下一直到潘家園橋下,有人的地方,全叫“潘家園”。
北京真正玩老窯的人,當時并不很多,我在兜里揣一盒自行車用的上光蠟,一上午賺幾K(1K為1000元)是常有的事。也許早上花了3塊多錢買塊明初的白瓷盤子,偷偷打上蠟,然后在牛仔褲上“邊走邊蹭”,能做出很逼真的“包漿”;用手仔細地抹一抹,陽光一照,任你是誰,也看不出有假。遇上那些開店的,當宋元出手,甭管多少,賺幾K和玩一樣。
有一次,在此地遇上一位南方的熟客,他頭晚上賭輸了,身上一文不剩,把一枚翡翠扳指,3K讓給我。他從心里是有點舍不得,把那枚扳指兒貼在臉上來回滾,一邊滾,一邊還念叨,“毛(‘沒有’的意思)人懂??!毛人懂??!”——這是我在潘家園十五年中,所撿到的最大的一個“漏兒”。
現在潘家園的老客,都還能惦記著我,主要就是因為我當時的“行為舉止”有點特別,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一是我的手上總攥著一件“蠻夠檔次”的“隨手貨”,不是個盤子,就是個碗;二是我看上的東西,不曉得還價,非拿下來不可,就為這我得罪過不少江湖同道。
那時錢比較大,也沒有什么人管,所以發財的人,相當多。當時也沒有文物法,所以,從前秦后漢、夏后商周,一直到雞鳴狗盜,都在這里出沒,都能見得著。
[3]
我所看到宣傳潘家園的最早的資料,其實是在法航的班機上。當時的法航,每周都出一本有關潘家園的“小畫報”,基本上以圖片為主,然后標上價格。法航有專人每周到潘家園“瞎買”,主要是找那些他們感到奇怪的東西,比如日軍刺刀、王八盒子……而不管其是否“古玩”。
經法航的宣傳,潘家園名聲漸大,特別是后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了。老玩意兒,如家傳的古董什么的,也賣得差不多了,潘家園便開始往老外的“品位”上靠,經常尋一些舊物來賣。
頭面什么的賣光了,就賣梳妝盒;鏡框里的“鏡芯兒(畫)”賣了,再賣鏡框本身;堂屋里的豎鐘和大小插屏賣了,便去賣廚房里的大罐、二罐和蠟燭扦子;硯臺筆洗之類文房四寶都賣了,再賣水煙袋、鼻煙壺、官帽筒子和馬蹄袖的老衣服;我還見過白玉假牙、鉑金架的水晶眼鏡……總之老東西都很值錢。
最先掏錢買這些東西的都是老外。老外很看重民間的物事兒,將其視為文物;但我們卻總把民間的東西當破爛,這就叫他們撿了很多便宜貨,民間文化遺存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胡賣胡買之后,動靜可就大了,國內市場漸漸對民間的東西發生了興趣。眼睛也開始往下看。
[4]
市場是買方的。哪樣東西有買主,哪樣東西便多了起來。于是從民間家居的各樣物品,到各種作坊和商家的器具,再到民間藝人的千奇百怪的各類行頭家伙——凡有做工的,凡形制別樣的,凡有文化符號意義的,便有人稀罕、便有買主。
這一來,全國各地積淀了成百上千年不同形態的民間文化就開始進入毀滅,全面瓦解,化為商品,跑到“市場”來了。
當一種民間物品來到市場,有買有賣以后,便表明這種民間文化已經永遠成為歷史。
剃頭挑子來到市場,表明老式的走街串巷的剃頭匠連農村也沒影兒了;年畫木版走上市場,說明木版年畫已經無人問津;月餅模子進了市場,街上已經流行洋月餅了。當整箱的提線木偶出現在市場,當全套的驢皮影連著“杖桿兒”出現在市場,當真讓人從心里頭“疼”,可是,誰把這種民間古物、舊物當作必須保護的珍貴的歷史文化?
記得1990年代初期,一位朋友為了怕一扇巨大而豪華的明代雕花門被老外弄走,流失海外,遂出“高錢”,把它“要了”下來。但這些東西隨后就如同泄洪一般涌進了市場;這叫什么事兒啊……只要有人買,只要能賺錢,這東西就算再也保不住了。有一陣子,恐龍化石、龍山古玉什么的,包括藏傳佛像和法器,也曾在潘家園大量地出現。
潘家園的舊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會一批批地出現,然后一批批地消失。比如唐卡與佛像:內蒙古的賣了,之后是甘肅,之后是青海,之后是西藏。全賣光了,又把越南、老撾、柬埔寨、伊拉克以及印度的東西,也給弄進來,再接著賣;這是后話不提。
只要是古董販子們從某某省某某地弄來一樣特別的東西,并且受到市場“歡迎”,緊接著這種東西便會在市場上大批出現,成為暢銷的旺貨。然而,民間的文化遺存總是有限的,用不多時便不會再有。
這就等于是告訴我們,當一種民間物品從潘家園市場上看不見了,便意味著它在其“發生地”,也已經徹底消失。換句話說,在它的發生地,一種民間經典文化形態,已然“絕”了。
[5]
其實潘家園這種市場,是在任何國家的古玩市場中,都沒有出現過的個案——但恰恰出現在我們這個文化大國!它不是一般的“跳蚤市場”,細細地想來,感覺確實有些“匪夷所思”。
不過,中國人還是想出了好辦法,從反面“找齊”,對于文物流失,進行了一場全線“技術反擊”,并且最終導致潘家園的“沒落”。這種“反擊”,其內容主要就是體現在大量的贗品的出現——從名人字畫,一直到民間的東西;從民間舊貨家具,一直到不值錢的老照片,那真是“全面造假”。甚至連“文革”后的東西也有仿,技術也真算不錯。最近幾年,一年比一年更甚,有時逛一早上,目力所及,除了新活,還是新活,一水兒新活。令人感慨萬分。
我歷來反對造假,但潘家園是個例外中的例外。潘家園的真品,本就越少越好,這一方面說明民間重視到了這些文物的真實價值;但它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民間雜項物品,已經日漸稀少;我國各地的真正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確實已經分崩離析、寥落無多。
從潘家園的一畝三分地里,我們所看到的,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深沉、落寞以及悲哀!
[1]
中國的民間文化博大燦爛,但擋不住現代狂潮的沖擊而急劇瓦解、流失。如今每個城市都有古玩市場,它們就是民間文化正在流失的窗口。
說起來,潘家園早期能夠興起,與當時它所處的地帶有關。從交通看,地近京津高速路口,從貨源看,早年主要是來自本地,后來張蘭和雄縣的古玩行幫們進來了,再加之“良莠雜陳”,價格也算公道,隨即一發而不可收。
十五年前,在北京潘家園的市場上,最??吹降氖怯材炯揖?、名人字畫、明清大瓶、文房四寶以及種種精美的擺件。人們拿老東西換錢時,總是先挑其中的精華,從外地轉手入京的老東西,也多是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古董。那時,具有地域性的各地獨有的民間文化物件尚未流入市場。
當時逛潘家園的買家,大多相識,而且一共是三撥兒,頭四更天一撥兒,天還沒亮,這撥人是玩主,眼獨、出價也高,一般的好東西,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天亮前第二撥,此時很多東西地兒都沒動,但已經換了主人,原地不動地再賣一水。這第二撥人是京城里開店的,在涉外飯店有門臉兒,他們不管真假,只看“賣相”,因為蒙老外的錢,主要是要懂老外的審美觀念與文化品位;第三撥人,則是“大撥轟”,從早上要鬧到中午,最多到下午。
真正能夠“全天交易”,再由周日一天到周六周日兩天,那是1990年代中期前后的事了。
[2]
最早幾年,只要在北京,我屬于一到周末必逛潘家園的那種人。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此處地近勁松公寓,很多發小都住這里。我淘到些好東西、有意思的東西,經常送給他們。那時康雍乾的青花(民窯),不過幾十塊;成化、官窯,最多不過數千元。這是潘家園的全盛時期。占地也相當大,大致是從勁松橋下一直到潘家園橋下,有人的地方,全叫“潘家園”。
北京真正玩老窯的人,當時并不很多,我在兜里揣一盒自行車用的上光蠟,一上午賺幾K(1K為1000元)是常有的事。也許早上花了3塊多錢買塊明初的白瓷盤子,偷偷打上蠟,然后在牛仔褲上“邊走邊蹭”,能做出很逼真的“包漿”;用手仔細地抹一抹,陽光一照,任你是誰,也看不出有假。遇上那些開店的,當宋元出手,甭管多少,賺幾K和玩一樣。
有一次,在此地遇上一位南方的熟客,他頭晚上賭輸了,身上一文不剩,把一枚翡翠扳指,3K讓給我。他從心里是有點舍不得,把那枚扳指兒貼在臉上來回滾,一邊滾,一邊還念叨,“毛(‘沒有’的意思)人懂??!毛人懂??!”——這是我在潘家園十五年中,所撿到的最大的一個“漏兒”。
現在潘家園的老客,都還能惦記著我,主要就是因為我當時的“行為舉止”有點特別,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一是我的手上總攥著一件“蠻夠檔次”的“隨手貨”,不是個盤子,就是個碗;二是我看上的東西,不曉得還價,非拿下來不可,就為這我得罪過不少江湖同道。
那時錢比較大,也沒有什么人管,所以發財的人,相當多。當時也沒有文物法,所以,從前秦后漢、夏后商周,一直到雞鳴狗盜,都在這里出沒,都能見得著。
[3]
我所看到宣傳潘家園的最早的資料,其實是在法航的班機上。當時的法航,每周都出一本有關潘家園的“小畫報”,基本上以圖片為主,然后標上價格。法航有專人每周到潘家園“瞎買”,主要是找那些他們感到奇怪的東西,比如日軍刺刀、王八盒子……而不管其是否“古玩”。
經法航的宣傳,潘家園名聲漸大,特別是后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了。老玩意兒,如家傳的古董什么的,也賣得差不多了,潘家園便開始往老外的“品位”上靠,經常尋一些舊物來賣。
頭面什么的賣光了,就賣梳妝盒;鏡框里的“鏡芯兒(畫)”賣了,再賣鏡框本身;堂屋里的豎鐘和大小插屏賣了,便去賣廚房里的大罐、二罐和蠟燭扦子;硯臺筆洗之類文房四寶都賣了,再賣水煙袋、鼻煙壺、官帽筒子和馬蹄袖的老衣服;我還見過白玉假牙、鉑金架的水晶眼鏡……總之老東西都很值錢。
最先掏錢買這些東西的都是老外。老外很看重民間的物事兒,將其視為文物;但我們卻總把民間的東西當破爛,這就叫他們撿了很多便宜貨,民間文化遺存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胡賣胡買之后,動靜可就大了,國內市場漸漸對民間的東西發生了興趣。眼睛也開始往下看。
[4]
市場是買方的。哪樣東西有買主,哪樣東西便多了起來。于是從民間家居的各樣物品,到各種作坊和商家的器具,再到民間藝人的千奇百怪的各類行頭家伙——凡有做工的,凡形制別樣的,凡有文化符號意義的,便有人稀罕、便有買主。
這一來,全國各地積淀了成百上千年不同形態的民間文化就開始進入毀滅,全面瓦解,化為商品,跑到“市場”來了。
當一種民間物品來到市場,有買有賣以后,便表明這種民間文化已經永遠成為歷史。
剃頭挑子來到市場,表明老式的走街串巷的剃頭匠連農村也沒影兒了;年畫木版走上市場,說明木版年畫已經無人問津;月餅模子進了市場,街上已經流行洋月餅了。當整箱的提線木偶出現在市場,當全套的驢皮影連著“杖桿兒”出現在市場,當真讓人從心里頭“疼”,可是,誰把這種民間古物、舊物當作必須保護的珍貴的歷史文化?
記得1990年代初期,一位朋友為了怕一扇巨大而豪華的明代雕花門被老外弄走,流失海外,遂出“高錢”,把它“要了”下來。但這些東西隨后就如同泄洪一般涌進了市場;這叫什么事兒啊……只要有人買,只要能賺錢,這東西就算再也保不住了。有一陣子,恐龍化石、龍山古玉什么的,包括藏傳佛像和法器,也曾在潘家園大量地出現。
潘家園的舊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會一批批地出現,然后一批批地消失。比如唐卡與佛像:內蒙古的賣了,之后是甘肅,之后是青海,之后是西藏。全賣光了,又把越南、老撾、柬埔寨、伊拉克以及印度的東西,也給弄進來,再接著賣;這是后話不提。
只要是古董販子們從某某省某某地弄來一樣特別的東西,并且受到市場“歡迎”,緊接著這種東西便會在市場上大批出現,成為暢銷的旺貨。然而,民間的文化遺存總是有限的,用不多時便不會再有。
這就等于是告訴我們,當一種民間物品從潘家園市場上看不見了,便意味著它在其“發生地”,也已經徹底消失。換句話說,在它的發生地,一種民間經典文化形態,已然“絕”了。
[5]
其實潘家園這種市場,是在任何國家的古玩市場中,都沒有出現過的個案——但恰恰出現在我們這個文化大國!它不是一般的“跳蚤市場”,細細地想來,感覺確實有些“匪夷所思”。
不過,中國人還是想出了好辦法,從反面“找齊”,對于文物流失,進行了一場全線“技術反擊”,并且最終導致潘家園的“沒落”。這種“反擊”,其內容主要就是體現在大量的贗品的出現——從名人字畫,一直到民間的東西;從民間舊貨家具,一直到不值錢的老照片,那真是“全面造假”。甚至連“文革”后的東西也有仿,技術也真算不錯。最近幾年,一年比一年更甚,有時逛一早上,目力所及,除了新活,還是新活,一水兒新活。令人感慨萬分。
我歷來反對造假,但潘家園是個例外中的例外。潘家園的真品,本就越少越好,這一方面說明民間重視到了這些文物的真實價值;但它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民間雜項物品,已經日漸稀少;我國各地的真正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確實已經分崩離析、寥落無多。
從潘家園的一畝三分地里,我們所看到的,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深沉、落寞以及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