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關于碳中和的兩大錯誤心態與十大認知誤區

中國實現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將承擔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重要作用。但部分企業對碳中和抱有“蹭熱點”與“搶頭彩”心態,對碳中和的認知也存在多個誤區。企業只有避免這種錯誤心態,走出認知誤區,才能在“碳中和長跑”中行穩致遠。

20217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糾正運動式“減碳”后,8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對當前各地推進“雙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了回應。

孟瑋表示,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確實出現了有些地方、行業、企業的工作著力點有所“跑偏”,采取的行動措施不符合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先立后破的要求,有的機構也蹭熱度、追熱點,熱衷于打標簽、發牌子,碳中和“帽子”滿天飛。要抓緊制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及時發現并糾正相關問題,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樣。

這是對運動式“減碳”再一次及時又明確的警告。

警惕“蹭熱點”“搶頭彩”心態

20209月中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以來,地方政府、部分行業、企業界積極行動。20214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提出“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

能源行業、鋼鐵水泥等傳統制造業、互聯網科技企業、金融行業等企業快速加入碳中和隊伍,相繼發布碳中和承諾、行動路線圖等。資本市場也對碳中和主題給予了極大關注。

但是,有的企業“蹭熱點”“搶頭彩”心切,提出了超越發展階段的目標,主動或被動扣上碳中和“帽子”。今年3月以來,多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關注函。

3月2日,惠博普在互動易回復投資者咨詢時稱,公司在油氣行業的碳中和業務領域擁有一定技術積累,同時公司將積極布局以應對該領域的巨大機遇;公司擁有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凈化、回注等領域的相關工藝技術和業績。之后,股價漲幅異常。38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發出關注函,要求惠博普說明在碳中和業務方面的研發投入、研發進度等,并說明是否存在“蹭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

3月4日,首航高科也收到中小板公司管理部關注函,被要求說明在調峰儲能輔助業務方面的研發投入,并結合相關項目的具體內容說明判斷其屬于“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業務的詳細原因及其合理性,是否存在“蹭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35日,寶馨科技收到關注函,被要求說明火電靈活性調峰項目對碳達峰有促進作用的依據,是否存在“蹭熱點”炒作股價的情形。

此外,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股價曾于520日、521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超過20%;524日、525日、526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超過了20%。61日,深交所對福建金森發出年報問詢函,就公司年報中的相關財務內容進行問詢。同日,福建金森發布股票交易風險提示,稱公司林業碳匯、碳中和有關業務的收入合計235.72萬元,合計收入較低且占公司整體收入比重小,預計短期內對公司盈利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此外,從國際動態看,也有機構對部分企業的碳中和實踐提出了質疑,認為一些大企業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技術”,多從碳抵消、邊緣業務角度開展碳中和工作,忽視其核心產品和業務的碳中和。今年6月,三家非政府組織企業責任(CorporateAccountability)、全球森林聯盟(GlobalForestCoalition)和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oftheEarthInternational)共同發布了《大騙局:污染大戶如何以“凈零”為名拖延、欺騙和否認氣候議程》,報告對殼牌、道達爾、微軟、雀巢、美國聯合航空、沃爾瑪、摩根士丹利、亞馬遜等公司的碳中和承諾和實踐進行了質疑和批評,認為它們并沒有深入的減排行動,而是通過森林抵消、植樹造林、重新造林和危險的技術修復來抵消碳排放,并在核心業務方面獲取更多的利潤并繼續造成污染。

企業的十個認知誤區

錯誤心態與跑偏實踐的背后是認知問題??梢?,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跨國公司,對碳中和都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

誤區1:在達峰之前先“沖峰”,達峰后再考慮中和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割裂地看待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關系,更不能將碳達峰視為“碳沖峰”。一些地方和行業認為可以在2030年碳達峰之前加快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這是嚴重的認知誤區。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從能耗強度降低情況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9個?。ㄗ灾螀^)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還有10個省份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全國節能形勢十分嚴峻。

因此,在碳達峰的過程中不但要關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也要關注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產值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衡量企業減碳效果的重要指標。在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7月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中,有10.3%的上榜企業(共300家上榜企業)萬元營業收入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9年有所上升,溫室氣體減排依然任重道遠。

誤區2:碳中和是國家的事情,或是大企業的事情

碳中和不但是一場能源革命和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社會變革,是所有企業都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無論規模大小。從業務層面看,未來中小企業將不可避免地被采購方卷入減碳行動;從運營層面看,碳中和目標將對企業行政辦公系統、員工工作和消費習慣產生深度影響,需要企業員工以更加低碳、環保的方式開展工作,更加注重綠色消費、可持續消費。

誤區3:先做承諾,空談理念

企業實現碳中和必須在嚴謹、細致的分析之上制定明確、可行的路線圖與行動計劃。部分企業為了“搶頭彩”,在對外宣傳和溝通時,空談碳中和理念,或者高調地宣布碳中和承諾而沒有相關路線圖,更沒有明確的碳減排范疇。這種“急于表態”的行為,無論是公司宣傳策略“冒進”,還是為了迎合資本市場,背后都是對碳中和本質認識不清。企業應該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實施計劃和路徑,同時向社會做出碳中和承諾。

誤區4:碳中和是企業內某個部門的事情

碳中和必須是“一把手”工程,要納入董事會議事范圍,所有部門、全部人員都要參與,而不是能源部門、可持續發展部門等某個部門的事情。碳中和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從企業研發、生產制造到綠色辦公、節水節電,因此必須將碳中和議題納入董事會治理體系。2019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關于企業董事會如何構建氣候治理的指導原則及問題》白皮書,就董事會氣候治理問題提出了八項具體的指導原則。

誤區5:碳中和是企業能源體系的轉型與變革

碳中和將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全方位、深刻的變革,涵蓋了研發、采購、生產、產品/服務、運輸物流、消費等生產運營全流程。企業能源體系變革將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碳中和不僅是能源變革。碳中和目標將系統改變企業的能源體系,以及研發創新方向、生產工藝和流程、產品與服務形態、供應鏈管理方式、物流和運輸、產品消費場景、回收與循環利用、品牌與聲譽等各個經營環節。

誤區6:碳中和是單個企業/工廠的事情

企業實現碳中和必須放在全產業鏈中進行考慮。整體來看,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可分為三個范圍——范圍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范圍2: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消耗的外部輸入的電力、熱、冷或蒸汽生產所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3:企業價值鏈上發生的所有間接排放,包括上游和下游的排放。

在范圍2和范圍3,如果沒有價值鏈企業和相關產業支持,企業的碳中和目標便無法實現。

誤區7:企業可以通過“急劇”變革以最快速度實現碳中和

企業實現碳中和既要設定具有雄心的目標,也要考慮經濟性與可行性。首先,企業的碳中和目標既要有雄心,又要與國家、國際層面氣候變化治理行動保持一致,還要考慮自身的資源、財務狀況等因素;其次,目前關于碳中和的很多技術仍處于起步并快速迭代升級的階段,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還要考慮技術的可行性與可得性。

誤區8:企業可通過植樹等生態補償的方式實現碳中和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產品與服務等環節的減碳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環節,生態補償是實現碳中和的補充。企業在研發、采購、生產、產品/服務、運輸物流、消費、行政辦公等所有運營環節開展降碳行動,仍然會有部分“無法減排”的碳排放,企業可采取多種措施抵消該部分的排放。植樹造林、修復紅樹林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Solutions,NbS)”是碳抵消的重要途徑,但生產經營過程減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才是企業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誤區9:碳中和可以通過制造工藝等的改進很快實現

碳中和是一項長期行為,需要融入企業的日常運營。碳中和不但涉及技術、產品層面的變革,也涉及企業文化層面的變革,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碳中和目標不偏移、不中斷。碳中和制度體系是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與碳中和相關的規定和準則的總稱,從內容上可分為基礎管理制度、職能管理制度和業務管理制度等類型。

誤區10:高層管理人員從自身認知角度定性碳中和

由于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的不同,不同管理人員對碳中和有不同的認知,但這種認知不應代替科學管理成為企業的實踐。從碳盤查、碳核查到碳減排以及碳排放范疇的劃分,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方法,企業在開展碳中和討論和實踐時,應基于這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避免從自我認知的角度談論碳中和。

遵守五大原則,跑好可持續發展新賽道

對中國而言,碳中和是一場歷時40年的發展大考,將引起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對企業而言,碳中和是未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賽道,將重新塑造企業與社會、環境和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形成新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建議企業開展碳中和實踐時參考以下五個原則:

原則1: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要求“跳出企業看企業”,站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碳中和與企業的關系,深入分析氣候變化風險對企業各職能條線(包括戰略、財務、運營、人力資源、研發、銷售、行政、風險與合規、品牌傳播、公共關系)的影響;企業在綜合考慮上述關鍵影響的基礎上,放眼長遠的同時聚焦眼前,制定一份同時涵蓋短期、中期、長期的碳中和路線圖,并妥善平衡自身碳中和與產業鏈碳中和、國家(區域)碳中和的關系。

原則2:以人為本

實現碳中和并不是單純的“環境優先”“環境壓倒一切”,企業實現碳中和的落腳點應該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企業在制定碳中和路線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對邊緣化群體、低收入社區的影響,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必須為所有人群提供真正公平的降碳解決方案。

原則3:全生命周期

實現碳中和要求企業打破傳統的邊界,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即對產品從需求、規劃、設計、生產、銷售、運行、使用、維修保養直到回收再利用或處置的全部流程進行管理,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環節實現減碳。

原則4:循序漸進

企業實現碳中和需要將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結合,對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和進展進行定期跟蹤、監測、調整和優化,在精確的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滾動編制碳中和目標規劃。

原則5:切實可行

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綜合考慮技術、經濟等各方面的要素,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不能大幅超越企業發展階段。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