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圓桌:疫情下吸納外資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市場緣何魅力不減分?
編者按:營商環境之于企業,猶如植物之于陽光雨露。2021年,適逢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遍及全國數百座城市的創新行動,營商環境優化建設被視若增強城市魅力的明珠。
為響應城市行動,南方周末推出系列訪談——“怡商說”。我們邀請卓越的城市行動者、權威經濟學者以及知名企業家,探入宜商、怡商、易商的秘境。我們珍視技術和行動方略,我們愈珍視延續那些讓城市更美好的理念和價值觀。
本期為怡商說·專家圓桌第一期《經濟學家圓桌:疫情下吸納外資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市場緣何魅力不減分?》。北上廣權威經濟學家隔空“連線”,深度解讀中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奧秘。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外商資本的跨國流向牽動著全球投資者的神經。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中國FDI(直接利用外商投資)逆勢上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今年前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6721.9億元,同比增長25.5%。在去年保持增長的基礎上,今年吸收外資實現高速增長,超出社會預期。
疫情影響之下,中國為何能夠逆勢增長,受到跨國資本的青睞?中國市場吸引外資的優勢是什么?近日,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接受了南方周末的采訪。
這是關于中國營商環境的同題問答,三位專家不約而同提到了中國消費市場、營商環境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并預測了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下,中國“走出去”的未來方向。
吸引外資優勢=廣闊市場+完整產業鏈
南方周末:2020年,在全球疲軟的情況下,中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地。應該怎么看這個現象?
毛艷華:2020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全球FDI呈現整體下降態勢,疫情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中國疫情防控成效較好,因而中國受到的影響較小,而美國下降幅度大。盡管2020年中國FDI排名超過美國,但實際流量并未達到(單一國家的)最高水平。中國在占比上排第一,這說明我國這幾年圍繞外商投資實施的營商環境建設起到成效,營商環境對外資具有吸引力。好的營商環境基礎,加上疫情防控成效顯著,令中國FDI逆勢增長。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
張軍:對于外資的跨國流動,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流動性比較強的外資。目前中國金融市場開放較快,外資進入渠道多。流動性強、短期化的資本借助開放的金融市場加快了向中國市場的流入,這個現象是很明顯的。尤其是疫情以來,全球經濟疲軟,但中國金融市場保持穩健發展,大量外資通過離岸人民幣市場進入中國。
另一個是所謂的長期或者中長期的投資,叫直接投資。直接投資就是在中國辦廠或者把公司的地區總部搬到中國城市,通常認為這一類投資能更好地反映出國家經濟基本面相對穩健的事實。疫情發生后,歐洲和北美受到較嚴重的沖擊,中國相對來說經濟恢復快,加上又加快了市場開放,很多中長期資本開始考慮進入中國,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的興趣發生了變化。
90年代以后,大量外商的直接投資進入中國,主要是為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這個階段中國是“世界工廠”。近些年這些投資對中國依然保持興趣,并非因為勞動力便宜,而是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美國商會對在華的美國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的公司投資戰略發生了調整,他們提出“in China for China”,即在中國(投資)是為了中國市場。所以,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是源于在中國的外商擴大了原本的投資規模。
白明:首先,2020年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開得更大,例如三大負面清單制度體系。在全國版和自貿試驗區版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一減再減的同時,我們設立了海南(自貿港)版的負面清單。全國版限制措施是33項,自貿試驗區版是30項,海南只有27項。其次,中國營商環境得到了改善,在世界的排名不斷提升。2018~2020年世界銀行出版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從78位到46位,再到31位,排名大幅度邁進。最后,2020年中國是世界唯一的經濟正增長國家,與他國形成落差。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在其他國家投資的項目或者之前比較猶豫的項目,都會考慮在中國投資。
從這種逆勢增長的現象來看,可以說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并未減少。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豐富的資源,加上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這給外資帶來了各種機會,而中國也恰恰需要外資。
南方周末:過去中國吸引外資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優勢在哪里,是市場需求、勞動生產率、物流服務方面的效率嗎?在全球疫情消除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這樣的優勢能否持續?
白明:最開始是勞動力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在最初比較明顯?,F在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去了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產業鏈比較完整,產業分工配套強。這種優勢越來越顯示出來,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遇到疫情突擊的情況下,中國國內什么都有,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疫情帶來了很多困難,但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從全球產業鏈來看,它有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目前歐美國家的經濟正在逐漸恢復,產業鏈也在重構。很多國家盡管有疫情,但正在采取措施切割疫情與產業的關系,減少疫情影響。比如越南的“三就地”政策,讓勞動者就地吃飯、就地休息和就地工作,讓疫情與制造業脫鉤。
毛艷華:關鍵因素肯定是產業配套強、產業發展環境好,以及國內較大的消費市場。中國的優勢是否能夠持續,一方面取決于營商環境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則取決于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目前很難預測中國未來能否一直保持外商投資吸引力第一位。外資會不斷增長,但總會有邊界。對自身發展而言,中國不僅要吸引外資“引進來”,還要推動自己的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開放合作還是不變的主題,這就需要在“有進有出”的同時構建穩定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張軍:一個原因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和購買力,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有比較完整的供應鏈。也可以簡單地說,吸引力在于中國是個大國。中國的優勢并不會因為疫情受到較大影響。相反,在疫情沖擊絕大多數國家的情況下,中國巨大購買力的優勢表現得更加明顯,加上相對完整的供應鏈,中國的優勢以后會越來越強。
流向數字經濟領域的FDI
南方周末:有分析指出,近年來對服務業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投資是在加速的,您認為FDI正在服務業和數字化這方面擴張嗎?
張軍:我覺得不應該把數字化作為一個現象單獨去看,因為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本身就是一回事?,F在大量實體經濟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得比較好,這是我們經濟數字化的一個重要優勢。無論是資本擴容還是新的外資流入中國,都要迎合數字化趨勢。所以我并不認為數字化是外資流入的新領域,實際上它并沒有改變外資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興趣。
白明:確實,即便沒有疫情,我覺得這也是一大趨勢。對于吸引外資的優先領域,中國的負面清單不僅是允許進來,而且具有導向性。例如高科技產業,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鼓勵利用外資的清單,地方也出臺了很多鼓勵發展的政策。特別是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這些領域,給了外商投資的機會。外資不僅能來中國,而且中國市場空間大,能賺到錢,所以外資在這些領域的成長速度要超過其他領域。疫情雖然會對這些領域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不是很大。畢竟相對傳統制造業而言,高新技術領域很多工作在線上即可完成。
毛艷華:我認為是的。服務業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優先領域,吸引的外資肯定會越來越多。數字經濟本身是產業,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工具。數字經濟的定義雖然尚未取得共識,但人類社會確實處于智能化、數字化階段。當前數字經濟領域發展規模較大,作為相關產業的技術載體,數字化也可以促進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數字領域將成為趨勢。
南方周末:在投資數字化方面,最近軟銀調整在華投資策略,如何看待這個事件?
張軍:這個比較復雜,軟銀的調整也是必然的。過去軟銀在中國互聯網經濟領域的投資一直都相當成功,但是中國政府關于互聯網經濟的新監管理念顛覆了以往底層監管的邏輯,對參與中國互聯網經濟的軟銀造成了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軟銀做出戰略上面的調整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事件)短期對于市場上在位的互聯網公司肯定會有沖擊,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對互聯網經濟的整個市場環境也有影響。但我認為互聯網投資者很快會明白國家為什么這么做,這種沖擊慢慢會趨于平靜。中國是互聯網經濟大國,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個邏輯是沒有改變的,互聯網經濟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也并沒有改變。
“走出去”更加謹慎
南方周末:我們還注意到中國不僅在“引進來”,也在“走出去”。中國在2018年已經實現了雙向投資的相對均衡。中國走出去投資近些年有什么特點?疫情的變數將對走出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毛艷華:我國投資集中在基建,發達國家側重于產業投資。這是各國根據自身發展優勢做出的投資選擇。對外投資的變化取決于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決定了相關投資領域。我國在基建方面具有優勢,所以在這方面投資更多,未來還需要加強創新研發的發展。
張軍:大多數企業現在走出去應該會非常謹慎,一方面是因為海外疫情還在蔓延,另外一方面則因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種情況下政治風險是提高的。在“走出去”這個層面上,很多企業會變得更加保守,更加關注安全而非盈利。中國海外直接投資可能會更多集中于反映中國處理國際經貿關系和全球化戰略新理念的領域,例如“一帶一路”。
白明:近些年中國“走出去”投資不再是過去的盲目投資、虛假投資。前些年對外投資增長較快,但大多投資在球隊、俱樂部以及基金項目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投資內容,這與我國的發展方向不一樣,與參與構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大方向也不一樣。之后我國出臺了管理辦法,重點鼓勵支持在高科技制造產業、“一帶一路”相關產業、綠色產業以及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限制了涉及安全領域的投資。鼓勵、限制、禁止投資的領域明確之后,現在的投資質量明顯得到提高。
疫情確實造成了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改善我國對外投資結構。在我國主動對外投資的同時,也有外商在華投資轉向其他國家的情況,這樣流入中國的資本就減少了,這時候我們需要延緩一些產業的轉移,給這些產業更多的選擇。
至于我國對外投資,則應該重點支持有助于我國布局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站位的領域。
2021年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將在福建廈門舉行。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投資盛會,本屆投洽會首次針對重要經濟主體——城市,特別開設中國城市創新市長論壇·營商峰會。
此次論壇由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方周末、藍色光標承辦。論壇將緊扣“十四五”規劃,以“新發展格局下的營商環境改革”為主題,邀請各大中型及特色城市主政者、專家學者和頭部企業代表齊聚現場,為城市營商環境建設建言獻策。
而作為本次論壇的重頭戲之一,由南方周末研究院出品的《2021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白皮書》也將正式發布,立足第三方視角,為城市發展科學決策、資本理性投資定向提供專業指導。
9月9日上午,2021中國城市創新市長論壇營商峰會期待您的到來,點擊下方圖片,立即報名參會。
*請在頁面內準確填寫個人信息、上傳照片,以便制作參會證。
按照投洽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所有參會人員須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方可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