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行動半年記:一次改變命運的系統迭代

數據顯示,“團圓”行動找到的失蹤被拐兒童中,約50%是基于2021年新采集到的DNA數據比對成功的。

孩子和父母年齡相差過大的、出生時間和登記時間相隔較長的、連續生育兩胎女孩的家庭,都是賀峰關注的對象。

楊航在孩子失蹤當年就借錢買了輛二手汽車,2008年之前,每年都要沿著成昆線跑至少兩次,但衰老侵蝕了尋子的雄心。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6月1日,尋親者在杭州“六一”打拐防拐公益尋親活動現場留下血樣進行DNA鑒定。 (視覺中國/圖)

第三次抽血樣之前,成都父親楊航有些猶豫了。

從1998年起,他和妻子三次抽血樣,有公安機關找上門來,也有他自己主動要求抽取。

楊航已經60歲,他丟了的孩子25歲。

“跟你差不多大,”他在詢問南方周末記者年齡后說道。

2020年底,成都警方通知他需要再抽一次血樣——上一次是10年前,他看到湖南第一例DNA盲比成功的報道后,主動找警方再抽一次血。

“我有一種預感,這次很可能會比中,”楊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預感令他有些踟躕,不知道該怎么面對一個25歲的,可能操著異鄉口音的孩子。

楊航的預感,隨著2021年“團圓”行動頻頻見報,找回失蹤兒童數字不斷刷新,愈發強烈起來。

然而大多數人并不清楚,公安部刑偵局其實有兩個“團圓”。

一個是2016年上線的“團圓”系統,另一個是2021年啟動的“團圓”行動。

前者通過互聯網信息推送,試圖在數十個小時內找到新近失蹤的孩子;后者則借助于打拐DNA系統等技術手段,致力于破獲數十年來的拐賣積案。作為破獲積案的重要手段,今年起,“滴血認親”功能也被加入到“團圓”系統。

“團圓”系統的實時數據顯示,上線五年來,該系統共計找回新近失蹤兒童4781名,找回率達98%。

而在“團圓”行動方面,截至8月26日,公安機關共找回3480名歷年失蹤兒童,時間跨度最長的達61年。

相較于數以十萬計的DNA采集量,“團圓”行動找回率看似并不高,但與歷史戰績相比,“團圓”行動已顯示出技術的巨大進步——在2009年建立聯網打拐DNA數據庫后的十年內,公安機關通過DNA比對僅找回歷年失蹤兒童6100余名。

過去十多年里,人們時不時地領略這套科技系統帶來的奇跡,隨著系統迭代,奇跡發生的頻率日益增高,演變為概率事件。至于系統的“參與者”們,人生方向多年前被意外改變,未來可能二度改變,這也令他們有些彷徨。

2021年7月11日,山東聊城,郭振與親屬相認現場,母親倒在他懷里痛哭,畫面后方,現場警員也不禁落淚。 (公安部供圖/圖)

人像與DNA雙管齊下

8月26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將“團圓”行動找回兒童數量更新為3480名。

上一次是在7月13日通報電影《失孤》原型一案告破的情況發布會上,數字為2609名——短短一個多月,又有八百多名歷年失蹤兒童被找到。

飛增的數字與公安部組織的一次會戰有關。5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69名刑事技術專家聚集在千佛山下的山東警察學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團圓”行動刑事技術比對會戰。

6月8日,會戰進行到最后階段,公安部刑偵局刑事技術處處長牛勇欣喜地告訴媒體:“目前會戰已經比中確認470名,此外還向各地下發了四百多條待確認的線索,一旦被確認,將又有一批兒童被比中?!?/p>

“這些專家不光懂技術,而且會分析研判,在會戰交流中總結出了好的技戰法,”牛勇介紹,“470人的數字看著不大,但含金量非常高,因為會戰攻堅的都是多年來難啃的骨頭,某一省份單獨工作很難突破?!?/p>

此次會戰首次將人像比對技術和DNA比對技術融合使用,專門研發了“團圓行動技術比對會戰平臺”,導入全國性的DNA數據和人像大數據。

譬如一名1996年在廣東東莞被拐的湖北黃岡籍5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