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母女關系:“很多女孩從未被媽媽好好愛過”
“女兒對媽媽的認同,會影響到女兒未來能不能擁有女性的自我認同,或者當她自己做媽媽的時候,能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她需要在媽媽身上去學會這些。所以,很多媽媽做不好母親,是因為她的媽媽也沒有很好地養育她?!?br />
“我們的神經系統是由基因和養育的關系來刺激形成的,不論你愿不愿意,你跟媽媽總是有相像的部分,而且有可能是你討厭的部分。有些人有很多的自我覺察,她的內在生命就會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只有父母的模式,她的內心更自由,她的人生不會被過往的經驗或創傷所限定?!?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侯玉珍對母親一直有復雜的情感,她出生于1970年代末多子女的農村家庭,父母忙于生計,只能給予孩子基本的生活照顧,并沒有“溫暖的關懷和身體的愛撫”。
侯玉珍的母親幼年時常挨打,作為長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深受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母親會抱怨丈夫和兒子的不是,迫使侯玉珍成為“乖女兒”。侯玉珍不堪重負,這讓她對母親的情感混雜著怨恨和內疚——“我愛她,又離她很遠”。
泉州東海蟳埔漁村一對母女正在開臉。
心理專家武志紅的大多數來訪者來自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的地區,他真切地看到了這些女性所受的傷害。從業十二年的心理咨詢師侯玉珍受武志紅之邀開設了“走出家庭創傷”的女性療愈課程,并于2021年出版了《因為我是女性》一書。
第一次和侯玉珍談論這個話題時,武志紅記得,談著談著,他感到渾身發冷,趕緊去加了件衣服,并給自己倒了一杯熱水?!耙驗?,在嚴重的重男輕女中,的確藏著太多人性的冷?!蔽渲炯t說。
“也許對很多女性而言,在原生家庭中自己是‘外人’,在婆家依然是‘外人’,甚至很多女孩自出生起就不被家人期待,她們被拋棄、嫌棄或從未被媽媽好好愛過?!焙钣裾湓跁飳懙?。
唐納德·溫尼科特、約翰·鮑爾比等近代英國心理學家都提出,母親對孩子的人格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由于特定的歷史和文化,侯玉珍見到身邊許多女性遭到的貶低和不公平對待,往往首先來自于她們的母親。
侯玉珍總結了幾種不良養育模式下的母親形象:不肯放手的“共生母親”、害怕被拋棄的“消失的母親”、控制一切的“自戀型母親”、看不見孩子情感需要的“無回應的母親”等等。她發現,背后的原因恰恰是這些母親也曾遭遇不公平對待,被忽視、嫌棄甚至虐待。母親們的創傷代代相傳,在女兒們的命運里重蹈覆轍。
如今侯玉珍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進入心理學行業后,她花了很多年療愈自己。她強調,雖然書里談到許多與母親有關的傷害,但本意并不是讓人把苦難歸咎于母親,而是最終透過母親看見自己、了解自己。
“她控制不住地對孩子不喜歡”
南方周末:我們往往很關注父女關系對女性成長的影響,母女關系反而被忽略了。你為什么會關注母女關系?
侯玉珍:我的方向是客體關系心理學,這在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是關于最早期的養育對人的內在核心的關系模式和人格形成之間的影響,而早期的養育大部分是母親。我自己是一個媽媽和女性,對這個身份有很多體驗。在臨床咨詢里,女性來訪者更多,她們的生命歷程里有非常多的痛苦與養育有關,在中國的文化里,養育的主要責任就是媽媽,不管是基于客觀母親的功能帶來的影響,還是實際關系帶來的痛苦。
南方周末:母女關系對女性的生命或人格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侯玉珍:概括來說,現在對人的神經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除了基因的因素,很明確還有養育的環境和刺激帶來的影響,越早期影響越大,大概在0到2歲期間神經系統發育最多,2歲左右神經突觸會根據環境的刺激進行修剪。如果孩子被很好地養育,他的神經系統里好的、安全的體驗就會越來越多;如果被不好地刺激,比如經常丟在一邊沒人管、哭了沒人安慰,這種恐懼或焦慮的體驗在他的神經系統里就會被保留下來;如果他的養育環境后續沒有變化,持續有不好的體驗,神經系統就會記下這些不好的體驗,并且成為人格的核心組成部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