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瓜,吃著吃著就成了一篇論文
只有你不敢想的,沒有論文不敢寫的。
不久前落下帷幕的奧運會讓沖浪網友們心情激動,也讓賽出精神的運動員們圈粉無數。在大展神通霸占熱搜的各位選手中,有一位憑借著清奇的畫風迅速吸引了小南的目光,那就是在奧運會上創造新紀錄的蘇炳添。短跑賽道上的蘇神讓人望塵莫及,但生活中的蘇神看起來觸手可及。不用懷疑,你盡可以大膽開麥:我和蘇神也有共同點——寫論文。
有什么能難住亞洲飛人?--寫論文 事實證明,跑得再快也逃不脫被論文支配的恐懼。提起論文,恐怕不少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枯燥、頭禿、讓人熬夜修仙欲生欲死。但實際上,作為好奇心的產物,論文堪稱人類腦洞的集合體。 在論文的寶藏世界里,有人把東北二人轉和美國黑人hip-pop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讓讀者見識到什么叫做打破次元壁,果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誰看了不想大喊黑人兄弟一聲老鐵。
有人研究“雨天行走如何減少淋雨量”,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沒帶傘不知所措。
有人研究“董事長自戀是壞事嗎”,萬萬沒想到領導的自戀程度還會關乎企業的發展。
董事長:你禮貌嗎???
國外也不甘示弱,有些人表面上是華威大學年輕有為的經濟學講師,背后卻在單身三年之際激情研究“我為什么沒有女朋友”,用公式嚴謹論證在英國遇到夢中情人的概率只有二十八萬五千分之一,找不到女朋友才不是自己的鍋。
然而作者論文發完三年后就喜提結婚
被畢業折磨的時候可沒想到有一天快樂竟然是論文給的!原來知識的海洋不止是學海無涯的艱難泛舟,更有充滿腦洞的快樂源泉,那今天,不如和小南一起來開始一場奇趣論文大賞吧!
入門級:高級吃瓜 誰說做學術只會兩耳不聞窗外事?吃瓜前線也活躍著學術人的身影,他們能把平平無奇的瓜細細剖析,讓你吃出高度,吃出深度。 比如最近吳姓藝人的瓜,從頂流明星秒變普法達人(被動),娛樂背后沉重的真相讓人不禁為之反思。不少網友借機回憶起5年前掀起風波的小G娜事件,對于當時吃瓜網友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八卦新聞,沒有人會想到五年后事情將發生驚天逆轉。同樣的事件,不同的結局,五年前武漢大學的一篇論文堪稱一針見血,看破了其中的玄機。 在2016年一篇名為《從私人道德到普遍權利 : “吳亦凡事件 " 中的群體極化與輿論轉換》的論文中。作者從“小G娜”事件入手,深入淺出分析了網絡輿論的轉變。這篇論文犀利的分析不僅回答了吃瓜網友們常見的疑惑,更揭開了水面下的冰山。
比如“為什么粉絲群體非常盲目?一定要罔顧事實守護全世界最好(存疑)的哥哥?”,相信常年沖浪的網友一定冒出過這樣的問號。論文里用了一個詞形容這種粉絲現象——群體極化,意思是“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觀點”。作者指出,言論極端就是群體極化的重要表現。雖然對旁觀者來說極化令人反感。但對于粉絲來說,極化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確立邊界、保證內部穩定。簡單來說,通過極化,粉絲內部的凝聚力增強,粉絲也獲得了穩定的感覺。這大概就是為什么風浪越猛,粉絲卻愈加堅定地與外界對抗。 另一個困擾人的疑問大概是“為什么五年前和五年后類似的事件卻收獲了不同的結果?”除去客觀的法律證據,這篇論文還讓讀者看到了另一個原因——公眾討論從私人道德向公共領域轉變。在五年前的事件中,輿論的大潮聚焦于當事人的私德,大家的討論最終遺憾止步于明星八卦,網友們的謾罵也干擾了對事實的討論。作者在結論中也指出,群體極化現象增加了從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討論轉變的難度。 對于如何才能讓這種轉變發生,作者在當時并沒有答案。不過五年后的今天,有了新的案例,新的進展,或許這種轉變可以為粉絲和輿論研究提供新的素材。當網絡的聲音紛擾不斷,想要看清水面下的世界,不如跳脫復雜的輿論場,去追追論文更新。
進階:顛覆認知 要問當代青年最怕什么?“催婚”絕對榜上有名。如果家長還沒有催婚,那一定是在催相親的路上。如果是女孩子,大概還會時不時被人diss“剩女”,更有甚者常年把“女博士”歸位第三類(拒絕侮辱用詞,從我做起)。 畢竟傳統中“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還未根除,女生越讀書越嫁不出去的偏見還甚囂塵上。對此,南開大學的一項研究堪稱最強打臉。
在這篇名為《中國高學歷女性的“幸福單身”——對單身狀態與主觀幸福感的經驗研究》的論文中,兩名來自南開大學的研究員深入分析了中國家庭跟蹤調查(2014)的大量數據,他們重點關注了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學歷女性,并控制單身(未婚和離異)變量。 結果表明,單身高學歷女性的幸福感比已婚高學歷女性更高。另外,單身高學歷女性在外貌水平、整齊程度和聰明機敏方面優于已婚高學歷女性,說明單身者在這些方面并不存在劣勢。同時,單身者收入顯著高于已婚者。綜合來看,這些單身高學歷女性在不存在明顯劣勢的情況下保持單身,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們自主選擇了保持單身,而反過來,單身狀態也并沒有降低她們的幸福感。 但同時,數據也表明非高學歷女性狀態有所不同。對于非高學歷女性群體,單身會顯著降低她們的主觀幸福感。 這個結果堪稱顛覆了傳統中“女博士”“呆板守舊”的偏見。作者表示:“保持單身狀態并非在婚姻市場上不受歡迎,而更多的是因為自我的心理獨立與事業上的高競爭力而追求的一種更幸福的生活狀態?!?nbsp;由此結論出發,作者建議:社會面臨巨大的生育壓力時,保障女性的權益,用增加男性產假陪護時間等等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高學歷女性結婚后生活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畢竟增加婚后幸福感才有可能增強結婚意愿。 下次再遇到催婚的外界壓力不用慌,大數據告訴你,提升自我,單身也可以很幸福。
終極:我寫論文(?)論文寫我(?) 有些人在寫論文,有些人則早已被寫進了論文。當你還在為論文的獨創性絞盡腦汁,有人已經掌握了獨門秘籍。 比如在奧運會上再創輝煌的蘇炳添在跑道之外竟然還有一重身份—暨南大學副教授。作為優秀的短跑選手,他直接將自己當作例證寫進了論文里: 有人說大齡運動員只能早早退役?他寫論文告訴你:“筆者在29歲依然跑出9.91s的世界級成績?!?/p>
最強筆者 有人寫論文總擔心數據不準確?蘇炳添表示并沒有遇到這種問題,不準的話我再測一遍。 比你跑得快的人發論文還比你多,這波操作在大氣層。蘇炳添實力了詮釋什么叫最強凡爾賽,文體兩開花。 當然不僅體育界人才輩出,文化界也不甘示弱。 香港著名音樂人黃霑,曾經創作出經典的旋律串起幾代人的記憶,《滄海一聲笑》《我的中國心》更是傳唱至今。2003年黃霑在港大提交了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從音樂創作和社會學的角度梳理了1949-1997半個世紀香港流行樂的脈絡。 在這里,他不僅把自己的歌曲寫進目錄里:
還把自己的合作伙伴許冠杰當成研究對象反復分析:
談及新技術還不忘暗暗diss一把表示自己的不滿:
看黃霑的論文,仿佛隨著他的目光重新審視一遍香港音樂的起伏興衰。作為讀者作為聽眾,我們漫游了那些記憶中的旋律,也看到音樂背后更加宏大的時代和社會。而作為親歷者也是旁觀者、記錄者,作者則在結尾留下了這樣的感慨:
“本文作者執筆的時候,時常翻聽這數十年的港產音樂聲音,感覺有時如在昨日,有時卻也恍如隔世。也許,能在這幾十年,親逢其會,作為聽眾,作為作者,作為研究人,投入其中,已算有幸。正像羅文1978年唱的《強人》結句一樣:‘莫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只記共你當年,曾經相識過!’” 正如黃霑從音樂里跨越了歲月,重溫了感動,論文作為記錄的載體也同樣有著超越時間的魔力。 那些不會隨著時間黯淡的創意,那些用奇思妙想和堅實數據書寫的文字帶著每一個作者的努力傳遞給每一個讀者知識的奧秘。 論文從來不是一座充滿壁壘的象牙塔,而是由人類好奇心和探索欲構筑的知識寶庫。
沒有什么疑惑是一篇論文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篇。
參考資料:
1.Man behind '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 theory to marry
https://www.today.com/news/man-behind-why-i-dont-have-girlfriend-theory-marry-6c10069890
2.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 an application of Drake Equation to love in the UK
https://www.speedmagazine.ph/wp-content/uploads/2018/02/why_i_dont_have_a_girlfriend.pdf
3.中國高學歷女性的“幸福單身”——對單身狀態與主觀幸福感的經驗研究,2019,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9&filename=CJYJ201904005&v=EunI%25mmd2BUbcFC0XQ3LIni2BBihtmWg6sYKC2OP6JwRHlGHXelcpzcer%25mmd2FGBLukjQZEJv
4.從私人道德到普遍權利:“吳亦凡事件”中的群體極化與輿論轉換,2017,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8&filename=XWDK201723057&v=FaMgAiPxXdAXe5Z9ofOyqznimynsE81ib0yR66Z7LGVWQyyJGXSNFMFA8xltS45U
5.豆瓣小組“趣味論文大賞bot”,
https://www.douban.com/group/725949/?dt_dapp=1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