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首MV唱火了的8位醫生,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

近日,新華社的一首MV又刷屏了!

在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之際,一首由8位醫生唱響的《不屈的信仰》醫生版,瞬間拉滿人們對醫生的崇高敬意,同時又讓不少醫生找到了共鳴——哎,這歌詞寫的不就是我嗎?

醫生唱醫生,當然有共鳴,更何況連歌詞都是醫生改編的。下面,就為大家隆重介紹MV里的這8位醫生,以及一些有趣的問答。

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石磊

問:聽說錄完這首歌就直接去上急診了?一個夜班要上幾個小時?

石磊:是的,現在(接受采訪時間:晚上10點)也是剛下班,在地鐵上。有時候會上大夜班,比如明天就是16個小時,今天上了大概十二三個小時。

問:急診醫生是不是每天要面臨很多驚心動魄的搶救?感覺更需要有“不屈的信仰”吧?

石磊:每個在急診科的醫生都會有很多故事,比如我在外科,會遇到大外傷的病人,而內科就會是心跳驟停這類。我們遇到過一個案例,一個病人在離我們醫院不遠的地方暈倒,我們的醫生直接推著病床就去了現場,再一路給病人做心肺復蘇按壓著回到醫院。

從我們搶救室來說,正常情況下,平均一天會走一個人,這是一個要考驗心理承受能力的科室。有些住院大夫,看到病人不行了就特別難過,這樣時間長了自己會崩潰的。所以真的要有很強大的心理才能干這個科室,既要有足夠的人文關懷,也要有很強的專業素養,最后還要有很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不然就把自己打垮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骨科康復中心楊華清

問: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學醫學對了”?

楊華清:在我上大學的年代,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小兒麻痹癥患者,殘疾給他們帶來了難言的痛苦和心理陰影,那時我就想他們的腿腳要是能治就好了。參加工作以后,我又接觸到一種比較嚴重的畸形患者,我們稱為馬蹄內翻足。這樣的患者腳內翻,腳背和腳踝著地,腳底板向上,雙腿呈O型,每走一步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曾經有一個18歲的女患者,她的父親背著她找到我說:“楊醫生,我們只求她能站起來,能照顧自己,等我們老了,她不至于餓死?!焙髞硗ㄟ^新的技術,她的畸形得到了矯治,雙腳放平了,O型腿變直了,身高比原來高出5公分,可以走出家門,可以結交朋友,可以幫忙做家務了。父女倆最后一次來復查的時候,從老家扛了一大袋自產的葵花籽,可以說治好她就是挽救了這個家庭。

問:聽說您在2003年抗擊SARS的時候就上過前線?

楊華清:是的,那時候就和病人一起與 SARS病毒頑強地戰斗。包括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也是作為北京市第一批抗震救災急救醫療隊成員之一,奔赴震區,奮戰了一個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麻醉科曲音音

問:作為一個麻醉科的醫生,是不是可以一捂嘴就放倒我?

曲音音:不能,哈哈。不可能的,這種藥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因為我們做正規的吸入麻醉的話,是需要病人配合,連續吸氣比較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實現麻醉。

問:哈哈,好的好的,那能介紹下麻醉科醫生的工作嗎?

曲音音:主要就是在手術室,所有需要手術的病人,都會需要做麻醉去幫病人把痛苦降到最低。手術當中我們一直在患者身邊,處理意外情況,保障他們的安全。麻醉手術的過程就像駕駛載著患者的飛機,經歷緊張的起飛,平穩的飛行,穿過烏云和顛簸,最后安全著陸,患者蘇醒。這大概也是為什么中國機長和中國醫生是同一個人演的原因。然后大家可能最近接觸比較多的,像無痛分娩,或者無痛胃腸鏡,這種在手術室外,也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無痛的舒適化服務,讓大家沒有痛苦地去完成這些檢查和治療。最后,麻醉醫生還是急救的主力軍和新冠疫情中的“插管敢死隊”,幫助生命垂危的患者建立安全的呼吸通道,重獲新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張琳琳

問:在抗疫前線我們已經見證了無數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跡,但同時更多的醫護人員也在后方承擔著大量工作,能講講您當時的狀態和感受么?

張琳琳:確實,廣大的醫護群體同樣在大后方保障著疫情下有序安全的常規就診環境,穩定就診患者情緒,同時也是前線醫護的貯備力量。去年武漢疫情時,科里讓上交留崗醫生的寄語。以下是我上交的寄語:“抗疫前線、后方支援、正常出診還是馳援備崗,我們,所有醫護,時刻準備,出現在需要我們出現的任何崗位上。我們與患者同在、與醫院同在、與武漢同在、與祖國同在?!?/p>

問:有病人給您送過錦旗嗎?

張琳琳: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位85歲的老人。在門診接診的時候發現他有突發心梗的風險,建議他住院進行支架手術,但是被病人拒絕了。就在第二天,他的老伴跑來找我,說病人半夜突發心梗,已經送到急診,可以說一天前還不接受支架手術的老人此時卻視支架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其實當時手術風險已經很高了,可能很多醫生會望而卻步,我沉默了可能有1分鐘,腦子里浮現著各種可能性,最終還是拿起電話聯系了病房手術小組。幸運的是,手術順利。出院后,老人送來一面錦旗“一專多能為保健,仁心仁術好醫生”。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骨科譚磊

問:有些人號稱“斷骨再生”可以幫著長高,是不是太不靠譜了?

譚磊很不靠譜,風險太大了。斷骨并不一定能再生,一旦長不上就徹底變成兩截骨頭了。

問:那喝骨頭湯能長骨頭么?

譚磊不能,鈣質都在骨頭里,是燉不出來的。骨頭湯里都是脂肪,只能長肉??赡芄穷^長好了,也長了十斤二十斤的肉。還是要補充蛋白質,戒煙戒酒,這樣才長得快。

北京醫院口腔科張思思

問:我一想到要看牙醫就很害怕,我這樣的人是不是也很多?

張思思:這樣的人太多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實在是疼得要撞墻了,不能好好吃飯,不能好好睡覺,這才下了半天決心,鼓足勇氣來到口腔科?!睂τ谶@種患者,我會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簡至繁,從無創至微創,同時加強心理疏導和安慰。我自己總結,是以真心換真心,讓患者克服了好多阻力和困難。有患者跟我說,“我要加油,不能辜負了張醫生對我的付出!”聽到這樣的話,比醫院發我多少獎金都要開心。

問:從醫這些年最大的感悟是?

張思思:我從業十二年有余,這還沒算上我在醫學院期間的臨床實習時間。我覺得從事醫生行業,最大的優勢和劣勢都是,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雖然有時候會遇到讓我有戒心、甚至傷心的患者,但讓我慶幸的是,多數患者都在溫暖我的心,很多患者都逐漸成為了我的好朋友。我時常在想,這個世上還是好人和善良的人多。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預防科王思斯

問:“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牙疼真能要我命嗎?

王思斯:一種是帶引號的,比如牙髓炎或者根尖炎急性發作時,疼起來那個程度受不了,確實挺“要命”的。還有一種是真的要命,比如牙周炎的致病菌可能會進入血液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另外比如智齒發炎可能會導致頜面部的間隙感染,情況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問:口腔醫院的預防科,主要是預防什么呢?是幫小朋友預防蛀牙嗎?

王思斯:也不完全是這樣,大人小孩我們都看。其實每個醫院預防科的工作內容不太一樣。在疫情前,我們還會承擔一些幼兒園的齲齒治療工作,我們會帶著儀器設備去幼兒園給小朋友們看牙。另外我們也會參與國家口腔疾控預防政策的制訂和一些宣傳活動,比如每年的全國愛牙日,我們參與的都比較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骨科康復中心郭峰

問:為什么選擇學醫這條路?

郭峰:這個受了我父親的影響。我是1997年考的大學,當時像“計算機”這樣的專業其實更火爆,但我父親就在醫院工作,那時候只是覺得他每天都很忙,周圍的人都很尊敬他,但并不完全清楚醫生這份職業有什么不同。直到我自己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后才感受到,從醫是一個只有上班的點,沒有下班的點的職業,用一個詞形容叫“生命陀螺”。

問:那如果再填報一次高考志愿,你還學醫嗎?

郭峰: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選擇醫學這個行業,雖然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犧牲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擔負更多的責任,但相對醫生的付出,收獲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還是有一個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夢想。

除了上面這8位醫生,我們發現這首歌的幕后還隱藏著一位醫學博士,王仕銳。他既是歌詞的改編者之一,也參與了全片的統籌協調。據公開資料顯示,王仕銳曾在華西口腔醫學院本碩博八年制就讀,只是在哈佛大學做完研究學者后沒有進入醫院,而是選擇了歸國創業。這首MV的公益支持單位“醫聯”正是王仕銳創立的一家互聯網醫院。也許是由于目前身份的原因,王仕銳婉拒了我們的采訪,但他告訴我們,無論在臨床一線還是轉戰互聯網醫療,他的初心未曾改變,讓醫生有更好的執業環境,讓患者有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讓全人類健康壽命延長一年。

每個醫者的人生路徑其實都獨特不同,但他們的夢想又如此相通。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

醫者仁心,立志要濟世懸壺;

攜手共進,締造生命的守護;

絕不退縮,迎擊死神的憤怒;

世界會懂,醫生不屈的信仰。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