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為兩岸的電影,為中國的電影

在李行的電影中,原鄉、人情是兩大主題。他說:“都是離鄉別井妻離子散,所以人心苦悶。我用愛來化解這些矛盾沖突,看看臺灣將來的發展,這些人該何去何從?!?/blockquote>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楊靜茹

2019年5月下旬,第11屆兩岸電影展之李行電影展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89歲的李行拄著拐出現在開幕式上,陪伴他的是近四十年未在公眾面前露面的演員甄珍和由他帶入行的演員楊貴媚。這時,距他執導自己第一部電影《王哥柳哥游臺灣》已經過去60年。同時期的導演胡金銓、李翰祥、白景瑞等都已仙去,而李行一直活躍在電影界,他的名字貫穿了半個多世紀的臺灣電影史。

▲《街頭巷尾》·1963·

李行本名李子達,1930年生于上海,因戰爭爆發隨家人定居臺灣。入行后,他執導了五十余部電影。1963年,李行執導的《街頭巷尾》大受好評,為他帶來聲名;此后的《蚵女》《養鴨人家》等影片讓他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成為“健康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1979年起,李行憑借《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連續三年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達到導演生涯的高峰。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

李行創作偏向保守,一直堅持鄉土氣息,擁護傳統道德與家庭倫理,有時甚至有說教意味。他的電影中,慈父嚴母是常見搭配。但這與他本人的經歷相反,他父親嚴厲剛直,母親溫柔周到。童年時期,父親丟下一句“我要去西北弘教”,便匆匆離去,留母親一個人收拾家當,帶著四個兒子苦追。

20世紀60-70年代,臺灣曾兩次掀起“瓊瑤熱”,皆與李行有關。1965年,他將瓊瑤短篇小說《六個夢》中的兩篇《追尋》《啞妻》,分別改編為《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票房大爆,瓊瑤的小說一時成為各大電影公司的香餑餑。70年代,他搭檔張永祥,連續改編《彩云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碧云天》等6部瓊瑤作品,將瓊瑤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在片場,李行以嚴格著稱,業界流傳著“不被李行罵過的演員就不會紅”的說法。通過他的鏡頭,鄧光榮、鐘鎮濤、甄珍、楊貴媚等演員為人熟知,70年代臺灣當紅演員秦漢、秦祥林、林鳳嬌皆與他淵源頗深。80年代到新世紀初,臺灣電影各個門類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受過李行的調教。

進入80年代后,李行頻頻往來兩岸三地,不遺余力促進大陸、臺灣、香港電影的互動與合作。他的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是第一部在大陸公映的臺灣電影,轟動一時。1990年,他率臺灣電影代表團首次到訪北京,使得隔絕四十年的兩岸電影人重聚。在他的斡旋下,兩岸三地導演研討會已由三地輪流舉辦過若干屆。

鑒于年齡與經歷的相似,電影界常將李行與謝晉作比較,二人在1992年兩岸三地導演會上見面,一見如故。后來謝晉去臺中游玩,李行放自己的電影《唐山過臺灣》給他看,看到一半謝晉忍不住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秦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