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喜與憂
本文入選2021年南方周末教師征文挑戰賽優質作品,作者系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大常委會干部。
以我現在看來,青少年追星的喜就喜在:
1、減壓。
在升學指揮大棒的揮轉之下,娃兒們學得確實苦慘。
拿初中時的翹楚為例,初二初三學年,早上六點二十就得起床、洗漱,六點四十坐到餐桌前吃早點,七點整要下樓出門,七點十分之前就要走進學校大門。早自習一節課,加上上午的正課,一共五節課。十一點半休息、午餐,只有一個小時零三十分鐘的時間,下午一點整,又要連上四節課。到四點半放學,回到家,五點十分,休息一會兒,寫寫作業,六點半吃晚飯。七點半,八點鐘,晚上寫作業和復習的時間也才是剛剛開始。一般而言,熬到十點半和十一點鐘睡覺也算是“不用功的”,更多的是要熬到十二點,甚至更晚,才算“刻苦用功”。
這實際上造成了娃兒們睡眠嚴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身體發育。本指望周六周日能睡個懶覺吧,其實呢,不過就是一種奢望。數學班早上七點半開課——周六周日并不比正常上課時輕松。九點鐘下了課,沒有其他的補習班還好,可以回家休息了,可是實際上,有幾個這樣自在、瀟灑的呢?還不都是從一個補習班出來,再奔向另一個補習班?
這種頻率的學習、作業、復習、補習,能抽出時間來追星——聽聽歌,看看片子,手舞足蹈幾下子,談論一個個八卦故事、明星軼聞,在我看來,實在是沒什么過分的。我反倒是覺得追星的時間太少了,我們的經濟條件和地理條件也不夠好,不然的話,可以追得更“透徹”一點,“緊密”一點。時不時去和明星見個面、簽個名、拍個照、對個話,解解“近渴”,更來勁。
我的一個同學劉,在女兒高考前就購得了BIGBANG哈爾濱演唱會的VIP千元席位,考后第三天,娘倆兒趕赴現場“嗨皮”,并在微信上為大家“現場直播”,那種開懷暢快的幸福滋味,幾乎“溢”出了屏幕,流淌了一地。
想一想,每每到了暑期,這幾年我和翹楚媽媽也沒少帶翹楚出去旅游、散心。2014年去的江浙滬烏鎮太湖,2015年去的寧青隴嘉峪關敦煌,2016年經由綏芬河去的俄羅斯海參崴,2017年去的川渝都江堰九寨溝,總體上在該休息放松的時候,也游玩了一些旅游景區。至于這些長途旅游活動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和學習成績提高有多大的幫助,我還說不上來。
2、了解掌握課本外的知識技能。
不出意外的話,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娃兒們不要迷上電子產品、電視節目,而要迷上數學和外語、寫寫和算算。實際上,大家都不得不拜服、妥協于電子產品和電視節目的強大魅力,但求不要“玩物喪志”也就好了。
電子產品、游藝類娛樂節目的吸引力實在是強悍,不被它“迷倒”的青少年,不是另類,也是異稟人物了,實在是難找。
翹楚小學畢業的暑假,我們給她買了以音樂手機為主打理念的手機,本意是為了更好地聽音樂、聽英語,可是,通過手機這個平臺,她打開了了解認識這個多姿多彩世界的門徑。
翹楚通過追BIGBANG、EXO、TFBOYS的歌曲,追李易峰、鹿晗、張藝興等“小鮮肉”的影視熱劇、綜藝節目,對當下時尚流行元素、東亞風土人情、韓語、英語的擴展知識,多有領悟和收獲。不過,她不屑于與我交流,認為我實在太“out”了,她有她的“朋友圈”,有她們專屬的話題和熱點。
家長大人們對于高新技術電子產品的應用,經常要得益于娃兒們的指導。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革命,我們不得不被動地加快“追趕”的步伐,這就是所謂的時下的熱詞“倒逼”。大勢所趨,誰又能抱殘守缺?所以,面對現實,你不去追也不行了,滾滾洪流襲來,你勢必要隨波逐流。
那么,青少年追星的憂又憂在何處呢?
1、我們的“星星”太少。
看著娃兒們追星,我自然地“追”出一個問題:退回去三十年,我們也是初中生時,都在迷什么、追什么?
1990年代初,我們迷小虎隊、張國榮、鄭智化、譚詠麟、四大天王,迷現代新詩、先鋒小說、NBA,迷羅伯特·巴喬、邁克爾·喬丹,追逐現代都市感、山地自行車、夢特嬌夾克、老人頭皮鞋,認為BB機、IBM 586電腦、SONY隨身聽CD機是高檔的奢侈品,高級玩具。
現在檢視一下,似乎是迷來追去,就是沒有迷上數學和外語,沒有追出寫寫和算算的精準無誤,沒能追出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領。想到這里,我不禁臉紅心虛了,覺得乃父已然如此,又憑什么要求兒女們個個性格乖巧、聰明伶俐、學業優異?
兩下一對比,盡管一個時代和另一個時代的“玩具”發生了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可是我們還是發現,追逐演藝文體明星,追逐視聽感官刺激,追逐高科技電子產品和流行品牌服飾,似乎一直未曾變化。
認識到這些天然屬性,我也就不怪娃兒們去追逐明星、追逐時尚新潮元素了。并且感覺,需要在這個大的態勢下,順勢而為,做出有益的、切實的引導和幫教。
我覺得我們當家長的,甚至是國家這個“大家長”,首要的任務是處理好追逐明星與“正向三觀”的確立、鞏固這個問題。說起來,從上到下,都把這個事情當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題。但是,如果我說得不離譜,目前的情況是,喊破了嗓子,效果卻不大理想。
就我的觀察,這個問題倒不是上頭引導的方向上有什么偏差,而是在普及、運作的環節上,有不足和缺位。思想教育工作肯定是一環套一環的系統工程,如果在若干環節上陳舊、老套、滯后、脫節、斷檔,就影響了一茬又一茬時代新人思想道德情操的培養和刷新、增益和豐厚。
就是說,我們的精神文化產品還沒能很好地承接和擔當起這個任務。盡管它們在數量和質量上已經是足夠豐富的,可是,要“深入我心”“共同認知”“舍我其誰”,要求和標準確實是很高級的,也確實不是一天兩天三年五年就能達到和實現的。
事實上,中學生也好,大學生也好,他們的身心頭腦、精神世界,如果不被中華文明和社會主義中國優秀的文化基因浸潤、交融,顯然不會在那里“空閑”著,就必然要和其他的文化風潮相親密、滲透、容納。當我們偏差和缺位了,就難怪外來的、網絡的泛娛樂、輕質化、時代感突出的綜藝、影視、文學產品,來填補這一塊的消費需求和市場空間。
所以,日韓風,歐美潮,好萊塢,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產品攜帶著它們的價值觀,長驅直入,摧城拔寨。
2、推廣工作要來“真”的。
我們知道,當下中國的文化產品質量和數量,不能說是沒有大的進步和提高,之所以影響力還有限,還沒達到上下所期望的“爆燃”效果、持久的長效,關鍵的還在于進一步的認同和推廣。
有一個好例子,大可拿來借鑒。2017年6月,我聽說清華大學近年來在秋季新生入學時,向每一個新同學贈送一本(套)文學名著,2015年送的是路遙先生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2016年送的是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換成中國作家的著作就更好更完美了。2017年送的是英國作家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走的是“藝術范”),我覺得這正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積極的、主動的、富有深遠意義的舉措。
在具體的操作上,清華大學的作法非??扇。骸懊赓M贈送”“不厭其煩”“沒完沒了”。我把這個理解為“強行植入”——不用你花錢、費心思,來吧,被動接受吧,被動地被“最優秀、最偉壯、最豪邁的民族血氣和風度”所浸泡、滋潤吧。
所以我感覺,有如清華大學這樣眼界、膽魄、手段的學府,真真是國家和全民族的幸事。
所以我只愿這樣的舉措,從北京開始流行,一直“感染”“效仿”“沿襲”到全國各省、各地、各行業,從幼兒園,到小學校,從田間地頭到工廠碼頭,從機關干部到社區群眾,真正能大面積地享有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有更多的機會享受“中”字號、“華”字號、“原”字號這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娃兒們再追星,也“窮追猛打”咱們自己的文體巨星、藝術巨匠,咱們自己的“華劇”“華味”,而不是面對充斥熒屏的令人惡心反胃的“神曲”“神劇”。
就此,我覺得,在我的小家庭里,今后在購買、觀賞、消費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紙牌屋》《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請回答1988》《摔跤吧,爸爸!》《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島上書店》《解憂雜貨鋪》《追風箏的人》等等等等的同時,還要更多地消費“中國自造”的老“四大名著”,新“四大名著”(據說是《平凡的世界》《狼圖騰》《穆斯林的葬禮》《活著》),以及金庸、二月河、莫言、曹文軒、遲子建、劉慈欣、朱秀海、柳建偉、嚴歌苓等等的文學作品,更有《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亮劍》《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喬家大院》《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風箏》《上海灘》《西游記》《霍元甲》《金剛葫蘆娃》《皮皮魯與魯西西》這樣的“三觀正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影視產品……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教師征文挑戰賽投稿郵箱為 nfzmread@126.com,歡迎進一步了解比賽規則:http://www.zprce.cn/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報社正式啟動“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正向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